经商有道,有的是成功的秘诀,有的是不愿说的秘密。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商家不愿说的秘密。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消协定的主题是“信用让消费更放心”,呼吁加快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倡导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鼓励引导消费者依法主张自身权益。本报今日推出的特刊聚焦的就是一些经营者不诚信的秘密。
从保健品的夸大宣传,到健康旅游的消费陷阱;从住房装修的大坑小坑,到网络消费的烦恼;从个人隐私信息被窃取,到教育培训的“忽悠”……山西晚报记者深入调查,直击民生痛点,并走访相关监管部门,揭开这些和民生密切相关行业的那些不诚信的秘密,就是要提醒消费者警惕商家这些隐蔽性高、不易察觉的“套路”,理性消费、明白消费,并合法主张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正如中消协所说,如今我们的消费环境越来越好,但同时消费维权环境也变得更为复杂。本报此次曝光的问题可能只是行业的个别现象,但对于“中招”的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的伤害,是消费者不可承受之重。
消费本来应该是件美好的事情。我们的努力,也是为此。
信息泄露
多少个人信息在网上“裸奔”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个人信息似乎在互联网上“裸奔”。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移动支付掌握你财产变动、快递和外卖知道你的住址和电话……每个人的位置、通信、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网站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加上黑客攻击和倒卖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不断增加。
人们都在质疑:个人信息泄露、窃取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谁来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对此展开了走访。
案例一:租房信息刚挂上网一天
接了50多个中介电话
太原市民赵女士在寇庄西路有一套住房,年前刚刚腾出来,准备在3月初进行出租。在3月8日,她把自己的租房信息在58同城、安居客、贝壳租房、我爱我家等多家网络租房平台进行了登记。没想到第二天,她就接到了50多个中介的电话,其中多家中介公司都是她没有接触过的,也没有在对方的网站进行过登记。
“本来在网上登记信息的时候,我不想写具体的门牌号码,就怕有人知道我家里没人,图谋不轨。”赵女士说,登记信息的时候,客服人员专门说,他们会保密我的具体门牌号、手机号以及家里的照片和视频。没想到,她的信息短时间内就被很多家中介公司获得。
“我就问那些中介公司,你们怎么得知我的个人信息的?”赵女士很生气,她质问对方,大多数人说是通过公司渠道获得的。再问怎么获得的,是不是花钱买来的?对方呵呵,不置可否。
随后,赵女士把这些网站上的资料全部进行了删除,但是此后3周之内,仍然有大批中介公司打来电话,咨询租房。赵女士说,她觉得这事很后怕,自己的信息在这么多人、这么多中介公司之间倒腾来,倒腾去,心中总是不安。
案例二:报考消防工程师培训
学校挨个进行轰炸
郭先生平时在一家私人公司上班,工作之余,他瞄上一级消防工程师的考试。这门考试相对比较热门,如果通过的话,相当于有了第二份收入,他就在某网站上购买了一套消防工程师的教材。
没想到的是,一周之内,有四五家培训机构拨通他的电话,推销他们的网络培训课程,有的多元,也有1.3万元左右的高级课程。“这也太神奇了,我在这个网站上买了套教材,他们这些培训班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
郭先生说,除了电话外,他收到了推销课程短信,还有培训学校的员工加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