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旅游 >> 天津旅游前景 >> 正文 >> 正文

漫话太平路

来源:天津旅游 时间:2023/4/15
白癜风问答 http://www.csxsl.com/m/

以前,住在台东、四方一带的居民喜欢到“市里”中山路逛街,顺便去看栈桥“前海沿”,前海沿即是太平路。

太平路是岛城一条百年老路,路上有著名的栈桥“飞阁回澜”,年代悠久的天后宫,对面的小青岛,路两边一面是红瓦绿树造型各异的洋房,一面是碧海蓝天,海湾游艇、军舰,海鸥……,放眼远眺,令人心旷神怡,这条风景优美的沿海马路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年,清朝政府在青岛口(现青岛人民会堂)处,设立胶澳总兵衙门,“总兵”在清朝是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年也作为了青岛建置的时间。年总兵衙门顺着海边修了一条驿道,通往黑澜兵营(现朝城路2号青岛铁路分局)。年德占青岛后,在驿道的基础上铺了沥青,扩建成了滨海马路,以德国皇帝名字命名,叫凯撒--威廉皇帝大街。日本侵占青岛后改名叫舞鹤町。

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认为青岛建置以来屡遭德、日侵略,战火不断,为祈求太平,将旭山改名为太平山,绿豆岛改名为太平角,威廉皇帝大街改名为太平路。但老青岛人习惯上叫太平路为“前海沿(崖)”或“南海沿”。

太平路全长米,东起莱阳路,西接朝城路,贯穿大学路、江苏路、青岛路、浙江路、中山路、河南路、西陵峡路、鱼台路、郯城路、贵州路口。

太平路由东往西,2号是青岛实验初级中学,前身是青岛二中。年这里还是一所小学,该小学内设女子中学班,第一批录取的学生只有25人。年8月设公立女子中学,校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租用观海二路民房为校址。年,校名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年秋(民国19年),学校迁至莱阳路26号,学校改名为市立女子中学,学生有人。

年市立女子中学与校址在大学路(原镇台衙门)的崂山中学合并,大学路校址改为学校分院,初中开始有男生。学校为三三制,高中9个班(全部为女生),初中21个班,学校共有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校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年8月,具有75年办学历史的青岛二中初中部,整体改制为“公办民助”,命名为山东省青岛育才中学。年7月,育才中学回归公办。年11月经青岛市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学校有36个教学班,名学生。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教学质量一流,是岛城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和窗口。

太平路7号是人民会堂,当年清代总兵衙门旧址,解放后建成青岛人民会堂。会堂始建于年5月,次年5月30日竣工。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会堂共四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可容纳余人聚会和活动。

会堂建成后成为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重要聚会场所,笔者上中学始,多次在这里参加过有关聚会活动或观看演出。年我在企业从事共青团工作,在这里参加了共青团青岛市委第九次团代会,这是“文革”后的第一次团代会,在投票选举领导成员时,几位系统团委负责人在台下告诉本系统代表选谁不选谁,作为基层代表不太理解,问其原因,人家说那人能力不行,为人不咋样等,那时团内选举竞争还挺激烈,代表中常有些不同的声音,印象深刻。

太平路13号,是德国建筑师毕娄哈住宅旧址,建造于年。毕娄哈在青岛留下了不少庄重而华丽的建筑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弥厄尔教堂(天主教堂),相比于为自己设计的这栋私宅,结构较简单,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风格,这座楼现由青岛市文化部门管理使用。

太平路15号,常州路路口是欧洲人监狱旧址,建造于年。当时,欧人监狱专门羁押被判刑或违警受拘禁处罚的欧洲籍人犯,由租界帝国法院管理。开始,欧人监狱还没有高墙,仅建有低矮的护栏。看上去像一栋德国乡间的大磨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间欧人监狱也不断扩建,并不仅限于羁押欧洲籍人犯了。

日占青岛后,当局在原基础上增建了4栋东楼监室,新建筑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给人以森严、封闭的感觉。监狱建成同年,青岛巡捕局对今湖北路29号,原清军海滩营房进行改造,用作巡捕局看守所和临时监狱,羁押华籍人犯,时称华人监狱。

青岛解放后,欧人监狱成为青岛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人们习惯称为常州路看守所,现已为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太平路17号是太平路小学,始建于年9月。是当时岛城较知名的学校之一。日第二次占领青岛时,学被日本改作兵营,日本投降后,又在原址恢复了太平路小学。解放后,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体育的知名人士,是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

与太平路小学相邻的太平路19号,是青岛市区现存最老的建筑---天后宫。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起初叫天妃宫,清代康熙年间,天妃晋封为天后,所以这里也改为天后宫。这样的庙宇在我国许多沿海城市常见,但称呼不一,如福建叫“妈祖庙”,澳门叫“妈祖阁”等。

德国占领青岛时,将天后宫周边的房舍拆除了,同时也想拆掉天后宫,结果遭到岛城商家、渔民、海航人士及民众的一致抗议,德当局怕惹犯众怒,所以没拆。天后宫建成后,经过了数次翻修,建筑环境不断完善。现占地面积近平方米,建筑面积1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后殿基本上是原貌,两株银杏是明代遗物,院内有两座清同治间碑,成为记载青岛历史的珍贵文物。如今这里已作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德占青岛后,与清代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例》,依据条例,德国在山东修铁路,开矿山,成立了山东铁路公司和山东矿业公司,两个公司都建在太平路上。位于太平路、江苏路口处。

太平路与青岛路口,现广西路14号是德发银行,银行始建于年。总行设在上海,在天津、汉口、广州等地设有分行,为解决德国殖民者的汇兑问题,年5月,德华银行在青岛开设分行。第二年6月,德华青岛分行联合本国银行集资万马克,成立了山东铁路公司和山东矿山公司,敷设胶济铁路,并开发铁路沿线30华里以内的矿产资源,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与山东铁路公司、山东矿务公司一起被日本接收。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复业,但业务远不如昔,而且,复业的德华银行也永远失去了曾经的办公大楼。自年起,这座大楼即被日本领事馆占用。今天所看到的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已成了居民住宅。

太平路29—33号早期建有两家商住旅馆,一家是著名旅馆亨利王子饭店,始建于年,由著名德国建筑师设计,先建成主体(称东馆),是青岛最早竣工的大型高级饭店,号称“东亚第一馆”。年,在饭店主体的北面建了音乐厅,年,又接连建造了旅馆部和西餐馆(中馆)。当时,它可以算是远东地区最好的酒店之一,其品质和档次几乎不逊于上海、东京、香港等亚洲一线城市的顶级酒店。30年代“电影皇后”胡蝶、“影帝”金焰等相继在这里入住过。

太平路上另一座叫中央(中心)旅馆,年后被王子饭店兼并作为其西馆。抗日战争后,东馆曾作为国民党青岛市参议会办公的地方。解放后成为市政协办公场所,现已拆建更名为泛海名人酒店。

中馆曾作为日本总领事馆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为美国宪兵队驻地。后为栈桥宾馆,现在叫“栈桥—王子饭店”。西馆解放后作为《青岛日报》办公场所(太平路33号)。后来拆除与原鲁大公司旧址连在一起新建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大楼。

《青岛日报》是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年12月10日正式创刊,初期日发行量仅份,年增至11万份,后来达到25万份。那些年,青岛日报深受市民欢迎,报社门前设有读报栏,每天都聚集着一些市民在认真阅览。

太平路33号是一个很熟悉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作为通讯员在日报上首次发表豆腐块文章,后来又发表过街头见闻和通讯报道,对自己写作是个鼓舞。那时,笔者在四方区体委任职,与日报科教部联系较多,年我们组织了一次青岛“密封杯”全国拳击大奖赛,我找到科教部卢国栋主任,邀请科教部作为主办单位参与,他欣然同意。经认真策划,周密组织,比赛办得圆满成功,期间报纸连续报道比赛进程、赛场花絮等,受到岛城体育爱好者的欢迎。当时,分管体育的副市长程友新先后参加了比赛的开幕和闭幕式。

卢国栋主任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报人,十分敬业的,当时,他邀我写一篇有关拳击运动的短文,我派教练员送过去后,他亲自到报社图书室查阅核对相关资料,我听说后十分感动。卢主任退休后,我们还时有联系,他曾到我办公室赠我出版的新书《拥抱春天》,见他退休后身子硬朗、精神矍铄为之高兴。年8月,偶听报业界的朋友说他去世了,我很吃惊,在印象中他的年龄似乎还不算大,一个慈祥和蔼的面容浮现在我的眼前,心里一阵难过,眼睛湿润,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报人。

因为工作关系,自80年代末笔者与科教部有联系,后来的杨春贤、王杰主任,摄影记者周光辉、孙立,体育记者刘长周、丛云、李晓寒、教育记者刘淼,晚报李建勋、许秉智以及广播电台的于正顺等均有接触,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印象至深。

太平路33号,对青岛办报人及许多文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年12月18日青岛日报社迁新址:株洲路号。乔迁时,许多热心读者纷纷前来拍照留念,这座见证了岛城几代报人的小洋楼,从此结束了办报生涯。

(报业集团新址:株洲路19号效果图)

太平路37号原是一座三层大楼,据说,是清末江苏省盐台李梅邨在民国政府成立后来青岛时建的,当时建了三座楼房,另两座在广西路上。也有说37号是刘子山地产,年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被国民党市党部强占,成为其办公楼。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兴亚院青岛出张所,是一个全面贯彻日本侵华政策,控制岛城傀儡政权的一个场所。

(兴亚院青岛出张所)

解放后曾一度作为中共青岛市委办公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拆建为华能大厦。

太平路43号,与郯城路交界处是礼和洋行旧址,这是一家经营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洋行建于2年,其总部在德国汉堡,曾是远东最著名的德资企业,年就已经在广州营业,年进入香港,年进入上海,后来上海成为远东总部所在地。2年该行在太平路设立青岛分支机构。礼和洋行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材厂以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的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等。日占时期,曾利用这栋建筑成立了反动的新民会,这是一个汉奸宣传组织,作恶多端。解放后,这里曾为河南路小学使用。

太平路77号是青岛外事职业服务学校,学校始建于年,是一所私立初级青年中学,解放后改为青岛第十二中学,后改为外事服务职业学校,是培训报关商务人才、航空外事服务人才的基地。

太平路最西端,朝城路2号也是德华大学旧址,清宣统元年(9年)6月29日学部奏折载,中国和德国协商要在青岛办一所合资大学,称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民间称德华大学,因校址在黑澜兵营,俗称黑澜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外合资大学,目的是培养一批从事工艺、农业、医学和法律专业的人才。

以前,太平路前海防波大堤上,曾有一座纪念塔,是德为纪念第二任驻青总督叶施克而建。德占青岛17年间,先后有4任驻青总督,保罗·叶施克是第二任,他年2月19日抵青上任,1年1月27日,因感染伤寒在青岛去世,葬入欧人墓地(今植物园西侧的百花苑)。同年夏天,德皇威廉二世命令胶澳殖民当局为叶施克建一座纪念碑,3年建成。这是一座全花岗岩的八角形石塔,通高约为16米。塔身的中下部分为石制的回廊。

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纪念塔被改造为日本占领青岛的标志。年,青岛收复后的第二年,胶澳商埠当局将纪念塔改建为“接收纪念亭”,并在石塔重新撰写的文字中详述接收的前后事宜和参与其中的相关人员。

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石塔又被改建,成为鼓吹日本侵略战争的“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第二年青岛市政府将此塔改为“光复纪念塔”,塔基刻有国民党市长李先良题的“山海重光”四个大字。

这座历经风雨,饱经风霜,见证青岛曲折历史的石塔,20多年后在“文革”中被彻底拆除了。

太平路上的栈桥是岛城著名景点。年栈桥初建时,只是用作军用码头,后来随着游人增多,很快成了一个备受青睐的观光旅游景点。我国近代音韵学家劳乃宣,年载诗写道:“海天万顷清光照,沙堤千尺沿低树,斯须轩足登栈桥,直到沧波渐深处,士女如云不知数……”。

栈桥自建成后不断完善,年增建飞阁回澜,匾额上的回澜阁3个字最初由原国民党青岛市长沈鸿烈题写,这块匾额在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到日本寻找这块牌匾,都没找到。现在的回澜阁三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维修、改建,年,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部分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

现桥身长.45米,其中引桥长.1米,孔桥.7米,回澜阁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平方米,总建筑面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

栈桥,这座青岛的美丽景观,游人常年络绎不绝,波涛汹涌,海鸥欢唱,夏季的跳水表演,栈桥上飞身跃入大海的老人,也成为栈桥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太平路,岛城最早的一条滨海之路,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历史的进程,青岛又建了宽敞的滨海大道、悠长的海边木栈道,但太平路,依然多彩靓丽,总会给青岛人和外地来过的人,留下抹不去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