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水乡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承载着京城的漕运,滋润着皇家的园林,维系着百姓的生活,丰富着文人的诗歌……“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补给,同时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塑造着北京城的灵魂,给北京城带来生命和活力。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北京城曾经水网纵横的景象已积淀成一种城市印迹,这些“水迹”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京城水迹”栏目,以水寻史,于水观城,旨在向大家讲述京城河湖水系的历史风韵、发展变迁,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城的水文化。
六月则浴:北京城与大象的故事
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否认,大象是一种可爱的大型哺乳动物。那么,远古的冰河时期大象在北京存在过吗?北京有多年的建城史,建城初期有大象存在吗?为什么明代以来有了象来街的地名?下面一一道来。
北京饭店地下曾经出土过大象的牙齿化石,说明距今1万年左右(从末次冰期的更新世到大暖期的全新世早期)是人类与大象共舞的时代。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说,“武王伐纣”和“驱虎、豹、犀、象而远之”都是“天下大悦”的好事儿。“武王伐纣”是好事,把大象赶走,为什么是好事呢?因为大象是农民的敌人。
大象,一种群居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理想的栖息地是森林。古时候,农民为了耕种,就要砍伐森林、驱逐大象、开垦农田。大象不得不迁徙,迁徙的过程中偶尔反抗,攻击人类、破坏农田。中国自古以农为本,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农民的敌人等于全民公敌。所以,“驱象”和“伐纣”都是大好事。
森林里的象群人类与大象的这场斗争持续了几千年,决定胜负的除了双方的硬实力,还有地球的大气候和中国的小气候。
距今年到年以前,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由冰期的更新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全新世。挪威地质学家乌尔夫·哈夫斯滕(UlfHafsten)以温度特征为基础,将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分成3个阶段:升温期,距今年至年;大暖期,距今年至年;降温期,距今年至今。大约在距今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年,中国历史上的西周初期),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暖气候结束,全球气候进入降温期。大象喜爱冬温夏热、降水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从西周初期开始,随着气温降低,大象逐渐退出了中国华北地区,向更温暖的地方迁徙。因此,历史文献中“周武王驱象”的记载,一方面是人类的“胜利”,同时也离不开气候变冷的“大环境”。英国剑桥大学学者伊懋可(MarkElvin),曾经写过一本中国环境史著作,名字叫《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TheRetreatoftheElephants:AnEnvironmentalHistoryofChina)。这本书将大象由中国东北向西南撤退的过程,作为环境变迁的线索,讲述中国人类文明前进、农田代替森林的故事。
大象由东北到西南的迁徙过程地图(图片来源:《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伊懋可(MarkElvin)/著,本图是伊懋可(MarkElvin)依据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开拓者文焕然的相关研究所绘制的)
上面这张图显示:早在公元前年,今天北京所在的区域曾是大象的栖息地。经过“人进象退”的漫长历程,到了公元15世纪,大象已经被逼退到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森林里。
上面这张地图没有显示的是:这些大象之中的几只,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到大明王朝的首都,或者说,回到他们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北京。
在北京城,它们不再是敌人。它们被视为珍贵的贡品,也是“当差”的大臣,主要任务是参与朝廷的仪仗队。
明人谢肇淛(读音“浙”)的著作《五杂组》,记载了它们在北京的故事:
“每朝则立午门之左右,驾未出时纵游吃草,及钟鸣鞭响则肃然翼侍,俟百官入毕则以象相交而立,无一人敢越而进矣,朝毕则复如常。有疾不能立仗,则象奴牵诣它象之所,面求代行,而后它象肯行,不然,终不往也。有过或伤人,则宣敕杖之,二象以鼻绞其足路地,杖毕始起谢恩,一如人意。或贬秩,则立仗,必居所贬之位,不敢仍常立,甚可怪也。六月则浴而交之,交以水中,雌仰面浮合如人。”谢肇淛相信,大象有如同人一样的灵性。事实的确如此。不过,“六月则浴而交之,交以水中,雌仰面浮合如人”,这句话好像有些可疑。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大象的发情期是初春,而且雌象的动作,好像也不大对劲。
我们姑且不谈这些,只说“六月则浴”的问题。
谢肇淛真的在北京城看见大象洗澡了吗?
真的。不止他见过。从明弘治年间开始断断续续到清末,每到农历六月,观看大象洗澡,是北京城男女老少都要凑的一场大热闹。
明末文人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更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
“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者两岸各万众,面首如鳞次贝编焉。然浴之不能须臾,象奴辄调御令起,云浴久则相雌雄,相雌雄则狂。”
大象洗澡的地点,就在顺承门外的河上。顺承门后来叫做宣武门,门外的河是当时北京城的护城河,后来人们习惯称其为“前三门护城河”。这条河诞生于明永乐十八年。
明永乐五年(年)至十八年(年),朱棣为迁都做准备,在北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建设,最后一年实施了一项重要工程:将南城墙南移约两里,到今宣武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一线,并在城墙外新开护城河。
明永乐年间改造后的北京城与“前三门护城河”(图片来源:《宣南:清代京师士人聚居区研究》岳升阳等/著)
护城河刚挖好的时候,大象还没有来。据清人于敏中的等人编著的《日下旧闻考》记载,象房在明弘治八年(年)建成,就是下图中的“驯象所”,就在今天新华社新闻大厦的位置。此后就有大象来护城河里洗澡了。
《乾隆京城全图》中宣武门、驯象所、前三门护城河位置示意图
看热闹的观众从哪来呢?是专程从城里跑出来看热闹的么?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简单梳理一下明代北京城的建设历程。
明永乐年间,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升高,朱棣迁都北京前后,在国家政策和首都建设活动的推动下,陆续有大规模的移民进入北京。有学者统计,到正统十三年(公元年),北京的城市人口已有约96万,这个数字是洪武元年(公元年)时的10倍。与之相对的,洪武初年,明将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后,为便于军事上的防守,将大都北城墙南移约五里。永乐十八年(公元年),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扩展了约二里,此后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城墙没有变动。北京城城墙的范围不能容纳持续增长的人口,因此在南城墙之外,逐渐形成了密集的居住区和商业区,这种城外发展形成的区域被称作“关厢区”。为什么是在南城墙之外呢?北京城地处中原北部,主要的交通联系方向是南。自元代以来,进京人员多先聚于城南,然后进城,商贾亦在此大量集结,成为重要的人员和商品的集散地。明永乐年间,都城建设使原本位于城市中心的运河码头被移至东南角(东便门外大通桥附近),城南关厢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因此更加突出,发展更加迅速。到了嘉靖年间,北京城南的居民和商贩已经多的不得了,甚至比城内还多。在大臣多次建议下,嘉靖皇帝决定修外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外城和配套的护城河工程完工,从此,北京“城南”变成了“南城”,北京城从一个长方形,变成了“凸字形”。
间接被改变的,还有前三门护城河。它的位置从流经城南变成“穿城而过”,因此不再具有对外防御的功能,主要用于泄洪、排污,当然还有大象洗澡。
明万历中北京水道与前三门护城河主要水源示意图(根据蔡蕃著的《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中“明万历中北京水道示意图”改绘)
前三门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是玉泉山的流泉。北京城的水由西北向东南流,玉泉水经西护城河,流入前三门护城河。在西便门北侧,有来自玉渊潭的水汇入,在宣武门西侧的位置,又有“大明濠”的水汇入。玉泉水水质极好,玉渊潭也不错,“大明濠”的水质就不行了——它是一条雨污合流排水沟,水沟中的污水经水关穿过城墙,注入前三门护城河,一直向东流出城外。
如果大象讲卫生的话,他们洗澡的地方,应该在宣武门西侧水关的西边。
总之,前三门护城河是一条特殊的护城河,在北京城变成“凸字形”以后,这条河与城市居民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说到居民生活,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看大象洗澡的观众从哪来?
我猜,肯定会有人专门出城凑热闹,但大部分观众应该就住在附近。宣武门南面,当时就有一片居住区,而且还很不一般。
根据明代史玄《旧京遗事》中的记载:
“长安中勋戚邸第在东安门外,中官在西安门外,其余卿、寺、台、省诸郎曹在宣武门,冠盖传呼为盛也。”
由于明代官员们集中在宣武门内居住,宣武门外,简称“宣南”,就成了他们常去游乐的场所。这片区域的街道未经规划,有大片空地,于是逐渐出现了许多官宦人家的宅院、别墅和会馆。清初实行“分城”政策,不许汉人在内城住,当时有很多文化水平较高的汉人选择住在宣南。另外,宣南还吸引了很多进京应试的举子,他们打南边儿来,多经卢沟桥,从广安门进城,在宣南落脚。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宣南地区在清代成了文化人的聚居地。
如此看来,欣赏大象洗澡的观众,不仅数量多,而且有文化。于是,大象洗澡这个大场面,被好多明清诗人写成了诗。
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就写了一首:帝京初伏候,出象浴城湍。决荡粗泥落,吹喷细雪残。鼻卷荷出水,牙矫藕穿澜。起没漩涡口,崔嵬甃岸端。巴蛇吞未下,滟石浸还干。逐队旋蹄易,呼群拭背难。秣刍厮养役,湔刷羽林官。并是生殊域,同来饲一阑。不争俦力大,共荷主恩宽。
徐渭描写的“洗象”场面非常壮观。大家不妨先发挥一下想象力,然后参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唐土名胜图会》中的洗象图(图:冈田玉山/绘)
这幅图来自一本名叫《唐土名胜图会》的书,作者是日本人冈田玉山,公元年刻成。“唐土”是日本对中国的称呼,“名胜图会”,类似于今天的旅游宣传册。作者说自己画的非常认真,但不能做到处处眼见为实,难免有错。不过这幅洗象图,看起来挺真的。
书中专门有一段文字写“浴象”:
“顺城门西有河。每年夏初伏在此河洗象,两岸观者如堵。这天用红棍导象,来到这里。鸣锣鼓使象进退。鸣锣,象就进河中。鸣鼓,象就出河而归。”
这些描绘“洗象场面”的诗和画,都强调了“观众人山人海”这个现象。大象洗澡真有那么好看吗?
当然!如今在泰国清迈,“看大象洗澡”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旅游项目。
但大才子徐渭不能光看热闹,还得做点“文化解读”。徐渭有感而发:“并是生殊域,同来饲一阑。不争俦力大,共荷主恩宽”。
大象洗澡的场面,在当时的确可以做出“正能量”的解读。虽然在农业文明早期,大象是人类的敌人,但随着大象退却,人类步步为营取得胜利,大象慢慢被视作“吉祥物”了。
这件事也和佛教有关。印度有很多很多大象,虽然也会和人发生冲突,但大象被印度人视为最神圣的动物,国家的象征。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大象又被赋予了“佛性”。
在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宝座前,就有一对大象。“大象驮宝瓶”,这是中国典型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寓意为“太平有象”。
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宝座(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