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察主题
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二、概述
1.考察收获
考察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生乃至每个个体深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环节,是由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实践环节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经历了勤奋拼搏的学生时代,再到充满挑战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践就好比学习和工作的一条纽带。实践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践正好扮演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的角色。
通过考察,我们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反馈到学习中去,更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察对象和考察内容
考察对象:李叔同纪念馆、冯国璋旧宅、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袁氏宅邸展览馆、曹锟旧居、法国工部局、梁启超故居、利顺德大饭店、安里甘教堂、小白楼、静园、五大道。
考察要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留下的痕迹、历史建筑背后的内涵等
考察内容:近代史上名人故居、历史遗迹
3.考察的方法
考察研究方法:参观历史建筑、运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询问解说员等相关人员
三、正文
李叔同故居篇
10月15日14:00我们来到了李叔同故居,故居布局简单,没有过多的装修。但每一处都有它别样的意义。
据故居工作人员介绍,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
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平方米。为津门名人故居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后来,由于住户繁杂,年久失修,粮店后街60号逐渐失去了本来面貌。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后又对故居内部进行了装饰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园林设计巧妙,曲径通幽,游鱼戏水。故居内久久飘荡的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送别》,引人遐思无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冯国璋旧宅篇
冯国璋旧居位于袁世凯宅邸展览馆旁,相关资料显示,除冯国璋旧居外,冯氏在津有多处房产,其中两处是他的寓所。较为著名的是位于奥租界二马路与沿河马路(今河北区民主道50~54号和海河东路花园巷)。冯氏于年购自奥工程师布吕纳的三所楼房,占地6.市亩。年他又委托一位德国建筑师按原建筑风貌设计进行扩建、接建,并修建了庭园式花园,人称冯家花园或冯家大院。共有楼房间,平房54间,建筑面积平方米。另外一栋在河北四马路、宇纬路拐角处(今河北区宇纬路6号),共有楼房24间,平房47间,建筑面积平方米。这所住宅是冯氏代理大总统时修建的一所花园式别墅。院内主体建筑是二层西式小洋楼,造型别致,整体性强,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建筑风格。
奥匈帝国领事馆篇
奥匈帝国领事馆是原奥匈帝国政府驻天津的领事馆,也是天津奥租界内唯一一处由奥匈帝国政府出资建造的房屋。原奥匈帝国驻天津领事馆建筑面积为余平方米,院落占地7.亩,为奥地利民居风格带花园式庭园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局部为三层,建筑主入口由方柱支撑形成门廊,门廊之上设有内嵌阳台。一层设有两个会议室,二楼为办公用房。目前该建筑已修复如故。该建筑是较典型的欧式庭院花园建筑。
人们总说天津的外国建筑很多,有意式风情区、五大道这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些人为此感到自豪,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这不是骄傲而是耻辱,天津的大部分欧式建筑其实是列强入侵的遗留。意式风情区,其实就是意大利租界,是耻辱。奥匈帝国领事馆也是如此。年,天津奥租界划定后,租界政府于年修建该建筑并作为领事馆使用。“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何其哀痛!我们应当牢记当年的耻辱,不能在享乐中慢慢将历史忘却。
袁氏宅邸展览馆篇
袁氏宅邸展览馆楼平面为“L”形,三层砖木结构,局部带地下室,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入口处设四层塔楼。门廊方柱与圆柱相结合,底层有大客厅、餐厅、书房等。客厅外有柱廊,其上也有一塔楼。二层为卧室。全楼大小房间20多间。主楼东侧有二层次楼,上部有一小穹顶供佣人居住。
海河东岸坐落着一幢德式外观的小洋楼,红色的陡坡屋顶,扣钟状的采光亭。这座小洋楼就是袁世凯旧居,天津仅存的一幢十六至十八世纪德式风格的小洋楼。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在天津起家。袁世凯在天津建造了大量豪宅,但最为特殊的就是坐落在海河东路与民主路交口的德式小洋楼。从海河对岸观看,宅邸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墙身托起的又高又陡的双坡顶,以及在屋顶上建造的采光亭。
今天我们小组来到袁氏宅邸展览馆主要的目的是更深地了解这位晚清名臣的经历。袁世凯的经历,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从清朝走向革命的经历,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和风气。
曹锟旧居篇
曹锟,字仲珊,天津人,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曾任北洋军第三师师长、直隶督军兼省长等职。曹锟旧居地处和平区河北路号,年建,有前后两道院。前院建中西结合二层带地下室主楼一座,砖木结构,高台阶;后院建三座二层小洋楼,并列建一座花墙将前后院分开。曹锟旧居名“光园”,该园最早是明朝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署故址。光园占地面积21亩,主建筑有大小21间房,原西北角和东北角都是四合院落,普通平房。光园的主要建筑造型别致雅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严谨,用料基本为方砖混凝土。主建筑正门建于高台之上,门上部有拱形石雕花,下部两侧以石柱支撑。建筑的东、西两端是具有西方特点的尖顶圆柱式房间,窗子为长木格百叶窗,典雅而规整。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花园,既有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小巧别致,又有西洋别墅式建筑的风格。
曹锟旧居,从现在看来依旧豪华的别墅可以窥见当年曹锟的富贵生活。曹锟作为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任大总统和封建军阀的代表之一,作为封建旧势力阻碍了中国独立进步的步伐,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法国工部局
天津是近代中国租界最多的城市,被称为九国租界,先后有英、美、法、日、俄、德、意、奥、比在天津设立租界,法国作为当时的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为了进一步获取在华利益,维持租界稳定,在天津法租界建立了法国工部局。
法国工部局设立在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国路即今解放北路34-36号。原为法租界董事会下属工部局中的警察部,后改组为工部局,实为法租界的警察局。至年仪品公司瑞士建筑师查理及康沃西设计建造。该建筑从过街楼处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当时为法国消防队,北半部为法国工部局。整个建筑体现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样式。
法国工部局象征着中国被列强欺压的时代,也是列强在华滔天罪行的有力证据。巨龙即使觉醒,也不能忘记曾经受过的屈辱。以此为动力,我们不断努力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梁启超故居篇
纪念馆由梁启超故居和饮冰室两部分构成。故居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年,其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平方米;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年,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建筑面积.50平方米.。其首层为书房,二楼为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与住宅相连,是一所浅灰色两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当中有蓄水池,池中雕一座石兽,口中喷水常年不断。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进了纪念馆的大门。正中间是一座雕塑:先生目光睿智深沉,凝望来者;心中思考着名族之命运,中国之前途。走进故居,我了解了梁启超年轻时的经历,以及他丰富的书籍。这些书籍为他以后政治和学术生活奠定了基础;还回望了梁启超对子女的教导及成就。走出故居,我们来到景仰已久赫赫有名的饮冰室。“饮冰”来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徜徉在饮冰室内,我仍能感受到时间凝滞的宁静肃穆和思想的火花。迸发是书桌上的光阴。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心安理得,海阔天空——值得我们铭记于心、励己前行。
利顺德大饭店篇
利顺德大饭店面对美丽的海河,背靠金融一条街,设施豪华,环境幽雅,有中国第一座涉外饭店之称。饭店经历了一百三十六年的风雨历程,仍保留着英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欧洲中世纪的田园乡间建筑的特点,是天津市租界风貌独具特色的代表建筑,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百年老店,利顺德大饭店本身已经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众多名人下榻过的百年老店中保留了很多的珍贵文物,起初都是分散展出,由于不便于保护与维护,人们修建了酒店博物馆,将名人在此留下的珍贵物品以及在此发生的事迹展示给住客,以便更好地收集与保护。
利顺德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强精神的重要性;在时代浪潮中生存的如此成功,必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
安里甘教堂篇
安里甘教堂位于天津纳森旧宅旁边,建筑风格有着典型的英国风格,与天津别的教堂风格不尽相同,独树一帜。我们去的时候教堂内部正在修缮,周围高高的围墙将我们与她隔开,只有尖尖的塔楼向世人诉说她的沧桑。
据我们查阅资料,当时安里甘教堂这块地区还是一处水乡。教堂建立用了10年时间,到年才正式落成。教堂历任牧师都是英国人。类似于紫竹林教堂,这里也不是普通中国信友能去祈祷的地方。该建筑目前是天津市文物单位重点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
让我们感到难以接受的的是,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建筑物,并没有得到它们应有的存在状态,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的遗留证据,但不应该和现代脱节,不应该被圈起来的保护,不应该由高高的围栏与人们隔离开来,它应该是我们接触历史的直接渠道,我们了解历史真相的直观存在。但即使隔着高高的围墙,我们仍能感到它那厚重的气息,以及不同于中国审美的外观,棱角分明的阴影轮廓,感受到仿佛隔着迷雾,看见了那段历史,在我们的土地上,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来客在来来往往,向他们的信仰祈祷。
小白楼篇
在离开安里甘教堂后,我们沿路骑车去了小白楼,但是根据地图导航,我们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小白楼。我们查阅资料才发现,小白楼并不只是指一栋楼,它是一个地区的名称。
这总面积约亩的区域,近百年来不断发展,逐渐繁荣,成为了今天为人们口里所说的小白楼地区。小白楼地名的由来,是原来在这里的一个外墙涂白色的二楼酒吧,了。当时这一地区尚无其正式地名,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
自天津开辟九国租界后,各国军队以保护本国侨民利益为由而纷纷开来。以美军官兵为首,英、法、意、德等国的士兵们也长期把小白楼一带作为他们游逛寻欢之地。每到夜晚,小白楼一带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也正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畸形发展的写照。但转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时代,那些污秽肮脏的营业场在我们新中国万丈光芒的照耀下消逝于无形。至今,小白楼是天津的一张名片,它以它的繁荣吸引着到天津的游客。我们感慨于时过境迁,带来的变化太大,我们已看不出小白楼原本的样子,我们甚至连一点历史的影子都捕捉不到,小白楼已经成为了完完全全的现代建筑地带。或许这是历史的遗憾,但又是发展的万幸。
静园篇
静园先后是出卖国家主权的陆宗舆的宅邸和末代皇帝溥仪的临时住所。之后,静园经历几番易主,先后作为办公用房和住宅使用。现今静园经过修缮和恢复,主要保留了关于末代皇帝溥仪及其家眷的生活痕迹,陈列物品展示了溥仪在天津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过程。
静园一楼有餐厅、会议室等,二楼则为书房、寝室等。静园庭院主体采用石钉铺地,周围种植庭院植物,清雅素净。
通过静园的历史介绍,我们了解到静园之名得自溥仪,溥仪取其“静以养吾浩然之气”,表明了溥仪在静园“静观变化、静待时机”,图谋复辟满清帝国。静园可谓见证了一代皇族的没落与不甘。在静园里的爱新觉罗溥仪展览馆中,我们对溥仪这位末代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展示的照片告诉我们溥仪这一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对西方的文化、建筑十分感兴趣,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溥仪的这些兴趣是在资本主义的渗透下形成的。由此可以窥见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在当时“上层社会”之中。经过缜密的思考,我们认识到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本应毁灭的满清的毁灭进程,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
五大道篇
五大道地区过去是英国租界。因为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强大,租界成为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的政治避风港,也因为天津得交通、地理和海关之利,所以五大道更是成为了“国中之国”,许多历史名人曾居于此地,如参与西安事变的张学良、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抗日英雄张自忠、军阀段祺瑞等都曾居住于此。
我们了解到因为五大道的原住户洋人很少,基本上不懂得西方建筑的中国居民,这反而给建筑师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说五大道的风格就在于随心所欲地删减与添加。比起那些正规正矩的西方建筑,五大道的洋楼就随意得多了。
现在的五大道是繁华的,展现着中国新时代的面貌。但过去作为英租界的五大道又何尝不繁华?今日之繁华是中国之复兴,过去之繁华则是中国的耻辱,一个属于中国国土的街区竟只因其租界之名而繁盛,这是属于民族的耻辱。我们承认这些租界留下的表面繁华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之上的,但也绝不会因此而放弃该地区的发展。
四、结语
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列强在扩张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但在同时,它也给殖民地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限的苦难。其中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了索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第三,透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构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第四,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