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4月15日电今天上午,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介绍了西青区打造大运河上闪亮“明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情况。
据介绍,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规划占地面积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个板块,总投资52亿元。经过进一步深化调整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于4月1日,经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在推进规划编制方面,西青区编制完善了《天津市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元宝岛及岛西地块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调整为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已报市有关部门审批。在加快项目立项方面,编制完成了运河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建议书,现正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推进考古挖掘方面,完成了元宝岛地块考古挖掘工作,正在进行文化学镇板块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评估审批工作。
在前期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坚持”:
坚持先谋后动,解决“怎么规划、建设什么”的问题。在规划完善过程中,坚持思在前、谋在先,不局限于公园论公园,而是放到立足国家战略和服务京津冀发展的格局中来谋划。按照这一思路,不搞政绩工程,不搞房地产开发,不搞过度商业化,努力把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举措,全力打造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建筑的胜地、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消费的场所、市民乐活的家园,成为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呈现时代风采、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
坚持文化引领,解决“怎么保护、传承什么”的问题。一是重塑文化基因。系统发掘梳理杨柳青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文化价值着力点是漕运文化、年画文化和赶大营文化,并将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比如,规划设计的中国年画博物馆、崇文书院等都是对杨柳青历史文化的反映。二是坚持保护优先。挖掘保护好考古勘察过程中发现的余座古代墓葬群,作为研究古代大运河的考古实证。三是完善空间格局。通过研究历史典籍,梳理杨柳青古镇形成过程,确定河道范围、渡口位置、历史街巷格局,不断恢复古镇的历史空间格局。四是重塑建筑风格。按照“留古、承古、扬古、用古”的原则,采用明清古建筑形式,充分展现古镇的历史风貌,并借鉴《清明上河图》的展现手法,实现历史场景再现。
坚持文旅融合,解决“怎么运营、发展什么”的问题。针对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现存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把天津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下来。目前引进乡伴文旅集团投资合作,已经进入前期设计阶段。针对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通过恢复过去的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非遗文化街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坚持运营前置、设计定制,把功能使用作为重要前提,全力开展招商工作,与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建设德云剧场、永安书场、丹桂剧院、人艺剧院等曲艺、京剧、话剧演出场地,常年吸引全国观众。同时与中青旅等知名运营商磋商整体运营事宜。针对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与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建设非遗教育基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来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