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国庆是一阵怦怦的心跳,小伙伴在招手,作业在脑后;
——大学时,国庆是除了春节唯一够回家的节日,学校抛身后,故乡在心头;
——工作后,国庆节是匆忙大半年后难得的喘息,歪倒在床头,计划着远游。
一晃将近三十年,我对国庆节的印象,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小时候,总觉得国庆节是对暑假不尽兴的补偿,会特别感谢学校的人性化。后来才知道,这假是国家放的,不是学校决定,很傻很天真。
那时的那股兴奋劲,甚至会胜过春节。毕竟,刚刚从暑假的放纵中骤然被约束一个月,突然又要迎来“释放”,期盼就更加强烈。尤其是,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少,和拥有多本作业练习册的寒暑假相比,性价比就更高了。
国庆节一般正好是秋收季节,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的印象里充满了田野的味道。
那些年岁,除了在田野和稻场里给长辈帮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没膝的草丛中捉蚂蚱了。这是一年当中,蚂蚱最肥的时候,初春时节蚊子般大小的蚂蚱,已经膨胀到手指般粗细。有草绿色的、褐色的、运气好的话,还会捉到带斑点的。
现在想来,蚂蚱的寿命只有一个春秋,那时候的我们,还不知道感叹“逝者如斯夫”,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无忧无虑地成长在不经意间。
年秋天,我读高三,总感觉日子“捉襟见肘”。就连小时候长长的国庆节,也缩短到只有三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家,我觉得怎么着也得让自己放松一下。于是国庆当天,宅在家里看了一上午的阅兵,算是在分秒必争的假期里奢侈一把。
军装、武器,对于彼时的少年来说,怎么可能不血脉贲张?当时,我还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去北京。可是,整个大学期间,囿于抢不到的车票和不够用的钞票,我基本上成了“节日宅男”。
年,我大学毕业,去了北京工作。此后的国庆节,便习惯了出游。
去年国庆节,我提前一个月做了出行计划,腾挪出了更多的假期,并且提前两天出发,试图巧妙地避开人潮。从北京一路南下,在人山人海中,路过几座城,走走停停,留下了日均两万步的脚印。
原以为,功夫不负有心人,但现实告诉我,在庞大的人流基数面前,一切“投机取巧”都是无效的。
从北京的王府井,到天津的意大利风情街,再到济南的芙蓉街,我们在每一座城的老街吃着差不多的小吃,在每一处名胜前摆着类似的拍照姿势。这就是我们的小生活,平凡、普通,甚至雷同,但我们又乐此不疲。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有我们的大时代,有我们的小生活。国庆节,不仅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生日,也已经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节点,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影响亿万民众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部分。
据统计,去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亿元。今年,多家机构通过监测数据预测,“十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将超过8亿。
五个月前,我在云南玩了一圈,骨头几乎散架,曾在朋友圈里发誓,半年内绝不再出门。可是,当国庆节逐渐走近后,我发现身边的人早已“被”这个节日安排地明明白白,各自有着各自的出行计划。
为了不让自己被孤立、被留守,我又打开地图做起了攻略,绞尽脑汁分析着最优选的时间、路线、地点……我们在这样的大时代里,如同一朵朵被托起的浪花流向远方,流向前方,流向我们向往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