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一场大雨过后,武清区大碱厂镇的两个“90后”小伙儿用一架无人机装上肥料进行空中作业,不到一小时,3亩玉米施肥任务就轻松完成了。盛夏玉米田追肥可是一件辛苦活儿,一般都是人背化肥在田里抛撒,一身汗水,浑身酸疼,3亩地需要耗时多半天,现在通过无人机撒肥,特轻松、特便捷,青年人种地不再犯难了。未来农业前景在哪里?怎样吸引青年人种田?答案就是要给传统农业装上一个智慧农业大脑,用智能化农机替代人工劳作,完成播种、管理、收获,减轻劳动强度;利用大数据,精准播种浇水施肥,年年获取大丰收。你看,又一名年轻人站在田头,轻点手机屏幕,一架无人机升空撒药防虫害呢……
无人驾驶机收小麦
破损率降为1%
6月11日,滨海新区大港。
上午7点50分,10多台大型收割机开到一大片金黄的麦田旁,等待收获指令。令人感到新奇的是,这些收割机都在醒目位置贴有一个标识:无人驾驶。8点整,指令下达,机声隆隆,机收正式开始,只见无人驾驶收割机自动前行作业,收获金色麦浪……
天津旺达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刘占义笑着说,这种智能化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主要是在机器操作系统中,植入了北斗精准导航和可续的收割程序,通过发出指令来操纵收割机前行作业,很神奇。好处有三:首先是可节省很多农机手,降低收割人工成本。现在雇一个农机手,每天费用大都在元以上,合作社夏收期间要雇多个农机手,费用很大,如果全部采用智能化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可节省一大笔开销,从而降低收费标准,造福种粮农户。第二是:提高了收获的质量。过去,人工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损伤率要在3%左右,原因就是拐弯处收割不精准,车轮会碾轧小麦,造成麦粒损失。现在采用智能化的无人驾驶机,提前测量好长、宽等,设置好相关数据,做到了精准收获,拐弯处小麦损伤率降低到1%。第三是:人工驾驶机器收割小麦,驾驶室里又热、又脏,很多青年人不愿干,现在采用智能化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夏粮收获之后就是夏种,农时不等人,智能化无人驾驶播种机再立新功。
刘占义说,为抢播夏玉米,他们合作社购置了3台智能化无人驾驶播种机,通过卫星定位精准导航,让所有作业的农机走得很直,误差仅在1厘米,行距稳定性也特别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为田间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庄稼横平竖直,浇水、施肥特别方便,减少了管理成本。另外,由于智能化无人驾驶播种机实施精准播种,种子用量还减少了20%左右,一粒一穴,没有任何浪费,降低了种植成本。令人称奇的是,虽然种子用量减少了,但玉米播种做到了高质量,行距直,密度增加,为夏玉米丰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无人驾驶机插秧
每亩增加一分地秧苗
水稻插秧,大都采取人工驾驶插秧机作业,今年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宁河区“辅农”农机合作社,今年购买了2台插秧机神器──智能化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效果出奇的好。合作社“当家人”宁延泊告诉记者,农忙季节水稻插秧时,一般都要雇10多位农机手,起早贪黑进行作业,劳动强度很大,人力成本也很高,今年,他们在市、区农机部门鼓励下购买了智能化无人驾驶插秧机,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宁延泊满面笑容掰着手指说道,好处有三方面。第一个:智能化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很直,没有弯曲,按照提前设计的株距、行距线路进行插秧,科学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算下来,每亩地多插了一分地的秧苗,每亩可以增产10%左右。这是因为人工驾驶插秧机,遇到水田土壤情况不佳时,插秧机就会绕过,出现弯曲线路,少插了一行秧苗,浪费了土地,导致插秧数量总体不足。第二个好处是稻田没有漂秧。所谓的漂秧,就是由于人工驾驶插秧机设置插秧深度太浅,导致秧苗插不到土壤里,造成稻秧漂浮在水面上,面对这种情况,还需要派人下田手工插秧,耽误时间,浪费成本。现在用智能化无人插秧机,安装了卫星雷达精准测量仪器,可及时下达指令自动调节插秧深浅度,保证了每一株秧苗都插在水田里,绝对没有漂秧的出现。第三方面:由于插秧很直,为机收实现颗粒归仓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24岁的刘成旭,是“天宸”北斗卫星自动导航系统观察员。他介绍,智能化无人插秧机可通过卫星定位、精准计算、大数据推演等,让无人插秧机安全、顺畅、精准地作业。现如今,刚大学毕业的刘成旭已经喜欢上农业生产,整个插秧季节,他都没闲着,奔波在水田里,为稻农们用智能化无人机插秧作业,他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很有成就感。
农业机器人大赛农业生产更有趣
5月20日到21日,“第一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在天津举办,20支农业机器人团队同场竞技,展示智慧农业领域的最新应用和成果,本届大赛旨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农业机器人技术创新,开发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服务于乡村振兴。
在比赛现场,多种参赛团队的机器人竞相“比武”,有的在耕地、有的在播种、有的在喷药,其中有一种机器人在技术人员远程操纵下,熟练地采收一颗颗草莓、番茄等,令人喜出望外。相关人士介绍,农业机器人是一种机器,是一种由不同程序软件控制,能模拟人工方式自动进行农业生产的无人自动操作机械。它有“眼睛”,可根据雷达装置等精准识别成熟的果实;它有“手指”,能“精准”地采摘草莓、番茄;它还能代替人类在水下围网巡检,还可在猪舍、牛舍等喷洒消毒液等,进行防疫消毒。还有一种高级农业机器人,竟然可通过AI技术给鱼类自动注射疫苗……
大会主办方介绍,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设施农业是我国农民丰收致富的产业,同时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业机器人典型的应用领域,本届大赛将以“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领域范围定位在设施农业机器人,希望通过大赛促进设施农业机器人创新发展。
一家参赛单位负责人介绍,他们研发了一种专门适合在果园劳作的机器人,试验效果良好。在果园生产过程中,为了解果园的生产效益情况,一般都需要在果实收获前,通过测产的方法获得产量数据。果园生产季节性强,人工测产方式劳动强度大、准确度低,智能化测产仍然是果园管理智能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广大果农对先进测产装备的需求十分迫切,农业机器人就能破解这个难题。
据大会举办方介绍,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将永久落户津门,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助力乡村振兴,天津将成为全国农业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
农业物联网温室大棚保丰收
盛夏时节,走进蓟州区出头岭镇“国林食用菌”园区,菌棒制作进入高峰。
园区负责人陈国华告诉记者,过去都是人工装袋,不但效率低,装袋的菌棒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导致食用菌生产受到影响。现在制作菌棒都采取了智能化设施自动装袋,然后放进高温蒸汽炉中,设置℃高温进行消毒。由于在蒸汽炉中设置了相关参数,可从多个方面自动完成要求,确保菌棒质量一流,生长优质食用菌。
陈国华介绍,现如今,园区食用菌温室大棚里也都安装了智能化传感器,有测量湿度、温度的,还有测量其他方面的,这些数据会自动传到基地,然后由终端智慧处理大脑发出指令,对温室大棚进行自动管理,确保食用菌稳产、高产。还节省了80%的劳动力,一些懂技术的年轻人担当了主力,他们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完全按照工业产品生产模式生产食用菌,质量一流,产量稳定。
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食用菌很娇嫩,对温湿度要求较高,过去人工凭感觉处理往往不准确,还延迟,造成食用菌生产受影响。现在采取智能化控温控湿,湿度不够,立即自动增湿;温度过高,立即降温,促使食用菌产量高,质量好,还增加了很多新品种。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亩,有大棚0栋,附近2万多村民从事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产品出口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
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云峰介绍,米面粮油肉菜果,都需辛苦劳作。由于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传统种养殖模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绝大多数的90后、00后青年人根本不愿下田,在田野里辛苦劳作的都是他们的父辈。由于年龄大、科技种田水平低,为获得丰收,就采取粗放方式,大水漫灌,浪费水源;大量投入农药化肥,增加了种植成本,还造成了面源环境污染。为此,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改变,改变的必经之路就是智能化,用智慧农机取代人工,用农业物联网取代传统种地方式,做到自动滴灌、喷灌,节水8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生成权威数据,科学补充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能节肥50%以上。另外,把每年农田肥力、农作物品种、产量等生成大数据,用来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可避免盲目性,确保农业年年获得大丰收。只有让农业生产变得轻简化、智能化,才会吸引青年人来种田,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代替农业人工成为必然发展方向。
筹建智慧设施农业园区育秧生产更轻松
为大力促进天津智慧农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正在筹划天津智慧设施农业园区。该园区位于宁河区东棘坨镇的天津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将兴建38栋现代智能温室,分为育秧、优质蔬菜生产、蔬菜种子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智能化展示等,对温室大棚内的光照、温度、二氧化碳、土壤盐分、水分等自动监测集成化管控措施,通过智能物联网进行科学管理。
按照规划,智慧设施农业园区将打造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综合技术最先进,集成度最高的智能化设施农业园区,通过设施农业智能应用示范、设施农产品初加工示范、设施农业绿色循环生产示范,带动我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依托中心农场现有基础设施,建立由设施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展示体验中心组成的智慧设施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中心,围绕设施农业现代化育秧、蔬菜种苗生产、蔬菜育种,开展设施农业应用控制及一体化监测与农作物栽培调优工作。令人期待的是,万亩小站稻育秧将有望完全实现工厂化生产方式,秧苗将更加茁壮。
近年来,我市先后启动实施了“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互联网+农业”的三网联动工程,开展了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建成了35个智能农业的示范园区,创建了6大领域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打造了国内领先的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和乡村振兴大数据支撑平台,0余家规模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网络销售全覆盖,智能农业已成为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开展智慧农业建设,全面提升以智慧农业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驱动助力农业智能化生产。推动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建设,以智能农业研究院为依托,组织研发团队开展农业遥感、无人机、新型传感器、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研发熟化面向大田精准作业、设施智能种养、果园智慧管理、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等方面的智能农业技术产品。加速相关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进程,推进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重点领域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我市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借助智慧农业,一大批“90后”、“00后”们,正向希望的田野飞奔而来……
链接
智慧农业就是集成应用运用大数据、智能设备、云服务、“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自动、精准控制的处理方式,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本文来源:北方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