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旅游 >> 天津旅游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一张照片背后的帮扶故事津昌同心加

来源:天津旅游 时间:2022/9/24

中国小康网天津5月10日电助力昌都市在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天津市对口支援昌都市“一区三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抓项目资金精准投向。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精准高效安排年度项目的要求和天津“十三五”援藏规划,制定实施了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年项目计划。一是注重向民生基层倾斜。共安排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开展智力支援、深化交流交往交融5大类24个项目,援藏资金1.47亿元,其中95%以上的项目和资金投向基层和民生,比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标要求提高了15%。二是注重向“两不愁三保障”倾斜。计划内项目中的22个投向两不愁三保障,共投入1.41亿元,项目数和资金分别占年度的91.7%和95.91%,助力昌都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抓项目资金大力度投入。一是及时拨付到位。年1月中旬就将援藏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实现援藏项目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让群众早受益。二是全力保障资金。根据年津昌两地政府签署的《扶贫援昌协议》,明确以年援助资金为基数,将“十三五”期间援藏财政资金年递增比例由8%调高到16%,每年新递增的8%资金作为规划外资金,累计总额为1.64亿元。计划外项目1个,拨付资金万元。

  抓项目资金落地成效。严格落实《天津市对口支援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昌都市援藏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天津市对口支援昌都市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计划内、外共到位援藏资金2.1亿元,比年增加16.1%,资金到位率%。计划内2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年度计划竣工项目、当年一次性通过竣工验收率均为%。

  产业援藏新模式

打造西藏“领头羊”

  产业援藏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途径。援藏队发挥天津产业优势,探索实践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把天津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昌都市农牧产品生产加工、能源开发、藏医藏药等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助力昌都市积极探索符合高原特点的产业,以产业促就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全力打造西藏“领头羊”。阿旺绵羊是昌都的特色优势品种,是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天津援藏队协助昌都市以打造阿旺绵羊全产业链为重点,联系天津市农委、农科院、食品集团等专家深入到昌都各县区调研,帮助昌都市制定阿旺绵羊发展实施方案。落实好天津投资的万元,援助昌都打造集科研核心和技术培训中心为一体的阿旺绵羊胚胎中心。该中心于去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在解决阿旺绵羊保种、扩繁、养殖、疫病防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造阿旺绵羊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发展“津鹏模式”。昌都市津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年成立,在丁青县采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的“津鹏经营模式”,在带动农牧民群众脱贫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现有基地基础上,再新建温室大棚13栋,引种花卉、林下资源等新品系,提供15个就业岗位,带动10户51名建档立卡户增收。新建集冷鲜仓储、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项目,带动周边农牧民户就业创业。

  积极抓好招商引资。在天津组织召开“昌都招商引资和消费扶贫工作推介对接会”,由天津市商务局和昌都市商务局共同举办,共吸引86家企业、6家行业协会、13个政府机构的多名代表参加。一年来,新增昌都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云账户等注册企业12个,引进投资额1.3亿元。

  推动消费扶贫总额创历史新高。把消费扶贫作为突破点,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消费扶贫实现历史性突破。已与天津企业签订消费扶贫金额万元,已完成万元,全年将达到万元,是去年的3倍。帮助昌都梳理消费扶贫产品,出台目录,推动产品在食品安全、包装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推动天津投资万元,对接天津食品集团组建“小组团”工作组常驻昌都蓝天圣洁公司,对公司管理、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物流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精准帮扶,助推打造蓝天圣洁公司成为昌都产品走出去枢纽平台,蓝天圣洁消费扶贫馆在津昌两地开设。开展云签约活动,“4.28”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天津和昌都两地16家企业签署11个采购协议,消费扶贫总量不断创出历史最高,有力促进西藏昌都消费扶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进线上销售,促成昌都君亲、昌禾聚鑫等3家企业进驻宜垦购电商平台,畅通进入内地电商渠道,实现良好销售。

  两不愁与三保障

西藏光明行项目启动

  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问题放在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完善基础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修建了一批房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等配套工程,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安排万元资金用于卡若区和江达县的新农村建设。完善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改善和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农村风貌。

  抓好就业工作。天津市共为昌都地区提供事业单位岗位70余名,企业用工岗位余名;援藏队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人,帮助贫困人口到其他地区就业人。一是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建成养殖业、加工业、商贸流通类、文化旅游业、资源开发类等多种业态扶贫车间,切实转变了当地贫困户农牧民群众致富观念,激发了农牧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大就业服务,去年6月,津昌就业援藏联络服务站在天津中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挂牌,这标志着天津—昌都两地就业援藏直通车正式开通,今后将有更多的昌都籍大学生在天津实现就业创业。三是加强就业培训,积极借鉴天津经验,协助完成了昌都市培训管理、求职服务、创业服务模式的全面转变,提升了当地共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在当地原有军旅式特色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天津特有的“职业培训包”模式,同时添加引导式培训内容,逐步增强农牧民的城市生活工作的理念、习惯和必要法律知识,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激发“走出去”就业的意愿。年度培训农牧民人。

  推动医疗援藏。计划内24个项目中,有14个用于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资金总额万元,占全部项目数和资金数的58.3%和46.2%。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力度。14个医疗卫生项目中,有10个项目用于硬件建设,占医疗卫生项目数的71.4%。二是加大诊疗力度。截至年底,天津市援藏医疗团队共诊疗门、急诊患者近人次,住院患者人次,开展住院手术台次,会诊人次;巡回医疗诊治患者人次。开展白内障手术例,培训受援单位医务人员人次,开展新适宜技术23个,开展新项目55项,捐赠医疗设备万元。三是积极开展远程诊疗。在昌都市医疗机构中率先建立了“医院”。协调对接微医医院“博爱微医室”项目,组织开展了“博爱微医室”揭牌仪式。四是助力藏医疗提高业务水平。医院工作是天津医疗援藏工作的重点。一年来,在天津援藏医生的努力下,医院管理水平、服务百姓医疗健康的能力、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藏医院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明显改变。五是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医院医疗队一行20人于1月28日先行返藏,配合昌都开展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工作。六是主动做好医疗公益项目,协调医院专家对昌都市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进行手术筛查,共筛查患儿85人,筛查出11名先心病儿童,赴津开展免费救治手术。对接全国(天津)赴西藏昌都中医巡回医疗对来昌都开展健康扶贫巡诊,在昌都茶马广场举办了启动仪式暨义诊咨询活动,医疗队在昌都市内以及四个县区开展巡回义诊,送医送药,带教培训等活动。同时,动员各方面向昌都捐赠医疗设备价值多万元。

  强化基层基础。在天津举办一期昌都市信访干部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45人,为期15天。贡觉县在天津组织开展贡觉县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江达县32名党政干部代表赴天津市武清区开展学习交流培训,重点参观学习武清区的基层党建工作等,丁青县、卡若区也组织基层党政干部到天津培训。天津援藏队一区三县党支部积极开展与受援地相关党支部共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三交”活动受重视

昌都市干部赴津学习交流

  去年共安排援藏资金万元,用于天津与昌都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推进昌都市级部门、对口区县开展与天津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活动。

  领导重视,“三交”活动更加深入。天津各级干部和天津援藏队共与昌都群众结亲余户。天津援藏干部到结对亲戚家中慰问70余次。同时,援藏队通过开展微心愿等活动,已为困难群众捐赠5万多元;动员天津社会各界为昌都群众捐赠各类物资多万元。

  多方参与,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一是推动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精武文化进西藏”活动在昌都成功举行,让农牧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是围绕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将天津非遗泥人张与昌都非遗波罗木刻相结合,泥塑“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献礼昌都解放70周年;选派天津歌舞剧院舞蹈节目、天津电视台优秀主持人赴昌参加昌都解放7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配合天津和昌都有关部门开展津昌文化交流月活动,在津昌两地分别举办“辉煌70周年礼赞新昌都”——庆祝西藏昌都解放70年纪实摄影图片展”、在天津举办“新时代·新昌都·新辉煌—昌都解放70周年成就展”“津藏民族团结号”主题列车首发,旅游推介会等。三是组织天津文旅局和有影响力的旅行社参加西藏昌都第五届然乌来古旅游峰会,宣传推介昌都旅游资源,吸引天津市民来昌旅游。

  提升服务,推动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不断提升在津西藏籍少数民族人口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帮扶载体。成立“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做好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连续五年赴西藏拉萨、昌都等地区对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慰问,提高西藏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开展结对帮扶。积极开展党员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结对帮扶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三是落实帮扶政策。落实公职岗位招录支持政策,天津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机关事业单位岗位,专门招录(招聘)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岗位放宽招录要求,开考比例由1:3放宽到1:2。落实面向企业的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并支持天津市国有企业招聘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

  文教援藏高水平

加强教育事业援助力度

  把文化教育援藏摆在突出位置,既抓硬件,也抓软件,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推动昌都全面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共投入教育项目6项,资金万元。

  助力提升受援地教育水平。开展组团式支援,精准选派支援教师,第九批援藏教师10人、天津“组团式”援藏教师15名和“专技人才”12名教师在昌都继续开展援藏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多”师徒结对、带岗培训帮扶机制,形成了多对帮扶对子,数十名青年教师摘取自治区或地区级教育教学奖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年实验小学被推荐为全国民族团结教师示范基地。帮助昌都市实验小学建立科学技术体验教室,填补学校科技教育的空白。加强艺术教育,张鹤爱心教育在实验小学成立。。

  助力发展职业教育。计划外投资1.5亿元用于昌都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四栋主体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组织天津职业教育专家团队,到昌都开展为期两周的交流和授课。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达县是解放昌都的第一站,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利用江达的资源,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作为红色文化标识,打造昌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两年总投资0万元,其中投资万元建设雪巴祥水山庄旅游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旅游年收入万元。

  注重宣传推广。拍摄制作“海河有情、津城有爱”脱贫宣传片,全力做好年天津市脱贫攻坚专题相关宣传报道。去年以来,新华网、中国小康网、西藏日报、天津日报等各类媒体报道天津援藏事迹80余篇。

  援藏队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员做好援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一年来,天津援藏干部人才以身作则,发挥表率带动作用,涌现出了李月光、孙静涛、崔建国等一批先进典型。比如,天津援藏干部、江达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崔建国不顾高反,口袋里随时备着速效救心丸、安眠药和抗高反的红景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全县下辖所有11个乡、2个镇,94个行政村居和2个居民委员会,一年时间瘦了20斤。天津干部的良好表现,受到了昌都各界群众的好评。

  文字照片视频/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提供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合作交流办

  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

  支持报道/天津市北辰区网信办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