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仲夏机缘促合下,我又来到了天津卫。
每到一个城市,首先会慕名而去一些传说中的几大几宝之类的古迹景点去打卡,我想这是所有族行者共同的想法。
早就听说天津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鼓楼”,只要有点历史的老城都会有“鼓楼”“钟楼”这样的古迹。度娘说:天津鼓楼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天津卫最大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也说是天津就是在鼓楼的基础上延伸而建成的,是天津市的发源地。这么重要的一条街,可以想像原来的繁华盛景。那现在什么样子呢?驴姐姐带你去品味一下老天津味的鼓楼吧。
我是坐公交逛的天津卫,省钱、环保也方便,毕竟是大城市,公共交通很发达,就是费点时间,反正我有的是大把时间。路线这些废话就不多说了,谁不会使用导航,那您先去补上这一课再考虑出门子。
一进来,先是十八街麻花,所到之处都有十八街麻花,都是一个品牌吗?老天津人可以帮我们普及一下呗,这麻花应该买哪个地方的最正宗?
一组表现老天津的塑像,生动活泼。
现在看到的都是新建的房子,外立面都有点好像无人打理修缮的显得很破旧,而且正值暑期旅游旺季,这条街怎么这么冷清啊?先顺着街溜达一下吧,这条街多以销售文化用品为主,文房四宝、金石篆刻、奇石怪木,还有一些旅游小纪念品。
发现一口古井,应该是个古迹吧,可是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介绍,百度上也查询不到。哪位天津的朋友知道,给大家讲讲这口井的故事吧。
因为游客少,店家也都没精打采的。有的坐在柜台前看着手机,偶尔会嘴角上抽一下似笑非笑;有的抱着茶杯神情自若的唆几口热茶,或许在追忆着过去的繁华热闹;有的店家静静的低头作画,苍老的一双手在空白的团扇上寥寥几笔便涂出一幅画,一把团扇也就卖个十几二十元;有的店家干脆啥也不做,眯着眼睛打盹,我走进店铺都任由我自己溜达……
这条街道上也有“泥人张”,刚拍了一下就被工作人员叫停,这里不可以拍摄!
可爱的小泥人们,他们好像也在说:你瞅啥?不给看!
“天津书画城”,黑底金字的招牌彰显其深厚的文化气息,偶尔会有几位客人出入。文化味重的地方游客少也很正常,浮燥的现代人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坐在桌前写字作画呢?
看到这宣纸就想凑过去闻一闻,宣纸当数安徽宣城泾县的最好,有生宣和熟宣,传统纯手工制作,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喜欢写画的人家总有几捆各种尺幅的宣纸。我出收了几捆,却被束之高阁,多少次抱下来铺开想要怡情书写一下,都变成了奢望。
没看懂这位小伙仰天在望什么,你知道吗?
我是从鼓楼东街进来的,没走多少路就一下子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一座灰墙城楼,看样子也很新,不像是古迹。这便是天津卫三宝之一的鼓楼。另外两宝炮台和铃铛阁咱们有机会也去看看。
细细一看鼓楼的灰墙是涂料粉刷的,不是灰砖原有的颜色。是涂料不够了吗?还是工程没有结束?好几处漏白,露出了原灰色的底子。
转了一圈对四个城门上的名字非常好奇:镇东、安西、定南、拱北,问了度娘,也在现场咨询了工作人员,四个城门名称各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均没有答案。哪位天津的朋友你们可知,分享一下呗。
鼓楼是免费开放的,只需有效证件即可领取一张门票。里面有天津卫历史的展览,可以了解天津卫和鼓楼的过去今生。
名为鼓楼,实为钟楼,听说里面有一口大钟,但我没看到。有人说,现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张而形成的,所以称“鼓楼”为天津市的发源地。
天津鼓楼的命运和很多古迹一样,经历了几次被毁和重建。公元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
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鼓楼也日渐不支。年(民国十年)鼓楼重建,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为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再次被拆除。
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鼓楼是年9月28日完成的一项复古工程,对照原来的老照片,新鼓楼体量增大了,也漂亮多了,只是感觉缺少点什么。
博物馆里看到的老地名,耳朵眼胡同就是“耳朵眼炸糕”的那个耳朵眼吗?今天才知道原来这是个地名啊,哈哈~~~还有一个袜子胡同的,马棚胡同、驴市口……都很有生活气息,这才是老天津味儿,不知道这些胡同还在吗?老天津人,你去过这些胡同吗?
上了鼓楼还可以登高望远环顾一圈,四个城门对应的四条大街,东、南、北在一边,西街隔了一条马路,现在是古玩街,听说周四开市也是相当热闹非凡的。
这是我站在鼓楼上看到的北街,同样很冷清,可能因为是周一缘故吧。
南街上有一个格格府也有点看头的,可惜不开放,好像在维修。
大街中央一尊笑口常开的金身弥勒佛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人,不管这世间如何阴晴变化,如何斗转星移,弥勒佛始终是“笑遍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鼓楼旁边有一处院子可不一般,这里就是广东会馆,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也是天津戏剧博物馆。可惜这天是周一闭馆,只允许团队游进入,散客一律不接待。
说起广东会馆,如果能进去的话我是非常喜欢这里的,打小喜欢听戏,特别喜欢戏剧中的服饰、道具。著名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红线女等人均曾在此登台献艺。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曾经两次来到这里并发表著名演讲……这里,曾是天津社会名流追星的地方。
最后离开鼓楼街时遇到一位摆摊的大哥,有五十岁上下,我拿起一件他小摊上的石头端详着,顺便和大哥聊几句,他是天津本土人,一副懒洋洋爱搭不理的样子摆弄着自己手里的石头,也不抬头看我。
我以外地游客的好奇问了几个问题,激起了大哥了兴趣。大哥总是先叹气再从牙缝里挤出一段话:想看老天津啊,没了!你也别费那力了,别说你找不到,我们也看不到啦!
从他不经意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的无奈,聊过几句大哥坐下来了,继续摆弄着石头,但和我说话的语气开始放缓并且明显感觉到了友好。他的话匣子打开了……
大哥给我讲了很多鼓楼街、天津城不为人知故事,大哥讲的时候脸红一阵紫一阵,他的语速越来越快且可以用气愤填膺来形容,我感受到他对这片家园的热爱,他对失去宝贵遗产的痛心。
大哥提到了冯骥才,浙江人生于天津,对天津有着深厚的感情。曾为保护天津古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最终没能抗得过。这让我想起了梁思成与北京城的故事。文化学者重视的是文化的传承,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没了就永远没了。也许会有人说文化能顶饭吗?一个民族之所以可以生生不息,靠的就是文化,能不能顶饭吃,请不要局限在物资层面上的粮食,放长放远放大来看,顶的不止是饭吧……
天津鼓楼街,如果都还保留着原来的老房子老物件,只是在原基础上维护修缮或是微调,这条街就是天津的一张极具津味的名片了,但没有“如果”……
天津,一个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城市,现在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地步,直辖市、超级大城市却没能位列一线,土的洋的都不缺,美景美食也不少,有海有河有山有水,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可总能听到本地人的一些失落的叹气……
还有更多天津的游记待我慢慢更新,带你慢慢欣赏品味这座佛系城市,她的故事太多,她的内容太丰富。视频素材拍摄了很多,却没有时间编辑制作,只好等等后期更新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