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旅游 >> 天津旅游优势 >> 正文 >> 正文

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长城篇上

来源:天津旅游 时间:2023/4/20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一次精神之旅

今天开始,河北日报将陆续刊发特别策划《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系列报道。

这是此前河北日报《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系列报道的姊妹篇。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我们持续解读“大河之北”这片土地,不仅为了全景呈现燕赵大地山川人文之美,更为了揭示一种蓬勃至今的力量——在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

这片土地上,书写过并还在书写着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的故事。我们再一次行走,延续“现场走访+专业解读”的形式,去讲述故事的书写者。

这是一次文化之旅。

阳原盆地泥河湾的石器,涿鹿之战的远古回响,华北最古老城市的设计智慧,赵武灵王掀起的改革风云,正定古建群、赵州桥的巧夺天工,张库大道上的商贾传奇,冀东近代工业的前世今生……慷慨燕赵,生生不息。

这更是一次精神之旅。

我们站在山海之间,聆听长城述说——她是隔离的屏障,也是联系长城内外的纽带,更是抗击外侮的战场。

我们走进五峰山,探寻李大钊的足迹,触摸东方大陆开天辟地大事变的星星之火。

我们重走太行,读取李保国精神世界中的“小秘密”。

……

感谢再一次行走,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河北大地所孕育的人文特质,感悟其精神追求——由此,可以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文/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

长城篇(上)

万仞千关

采访/河北日报记者朱艳冰袁伟华郭猛李建成史晓多

执笔/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朱艳冰

河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当属长城。

河北现存长城.5公里,行经9个设区市59个县(市、区),长城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国长城保存最完整、建筑最雄伟、文化最丰富的地段,均在河北。

在山海间8公里构筑起的山海关,是明长城关隘系统的代表;金山岭在建筑构件、形制上完美保存了长城原貌;张家口则因现存长城多代建筑、分布广泛、形制丰富,被称为“历代长城博物馆”……除了长城本体,河北长城沿线还有丰富的历史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是阅读河北人文地理的最好样本。

山海关长城。新华社发

●长城的精华在河北

山海关

山、海知何处,缘何号称第一

年9月9日,秦皇岛,角山长城。

天气晴好,视野异常通透。

“停——”

山海关文保所原所长郭泽民突然招呼大家停下脚步。这里是角山长城“登山”前的第一座敌台,山势从这里骤然升高,再往上就是近乎绝壁的山崖。

“大家回头看!”

顺着郭泽民手指的方向望去,脚下的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由群山之间蜿蜒东去,串起山海关尚存的水门、关城,一直延伸向远处蔚蓝的大海。“看,那里是天下第一关。再往前,天海相接的地方,就是老龙头入海石城。”

长城,在这里将高山、雄关、大海连成一体。

“山海关从山到海,直线距离只有8公里。”郭泽民说。

历史的因缘际会,有时便根源于自然的鬼斧神工。

缩小比例尺,从地理上看,连接华北和东北的辽西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等连绵的崇山峻岭。这条狭长而相对平坦的通道长约二百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

在辽西走廊南端,最窄的地方便是山海关。过去的京奉驿道,现在的京哈铁路、京沈高速,都从这窄窄的8公里一线间通过——自古至今,这里始终是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

显然,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咽喉锁钥”之地。

从历史上看,山海关作为战略要地早在秦代就已经形成——山海关就是秦代驰道“碣石道”的要冲。

南北朝时期,北齐在这里修筑长城,其遗址在今天的山海关长寿山石门横岭一带尚能看到。到隋唐时期,山海关作为军事要隘,被称为“渝关”,又作“榆关”。金元时期,这里的战略优势明显得到加强。

而山海关真正成为雄关要塞,则是明朝的事情了。

“虽然目前认定的明长城东起点是辽宁虎山,但山海关仍然可以算作明长城修筑的历史起点——明朝最初修筑长城时先是把长城的东端起点确定在山海关,较辽东那段长城要早。”郭泽民说。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北方防务,设立了卫所。明洪武十四年(年),大将军徐达派遣燕山等卫所屯兵人,在永平、界岭等地修筑了三十二关,当年十二月,修筑山海卫城,这就是山海关得名的由来。

这是名副其实的山·海·关:

“海”是渤海;

“山”是山势陡然拔起米的角山;

山与海构成了天然屏障,而老龙头至角山这条山和海之间8公里的狭长孔道上,被人为构筑了由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前哨城堡、海防卫城和长城共同组成的独特城防布局——这就是“关”。

“事实上,这一系列严密的城防布局,共同构成了山海关的‘关’。真正的‘山海关’,指的绝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挂着‘天下第一关’匾额的那一座楼。”郭泽民说。

而这一城防布局,使得山海关成为中国长城线上最负盛名的关城体系。

“当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开的就有这道门。”行至山海关关城的北水门时,郭泽民指着眼前一道仅宽1米左右、毫不起眼的小门说。

在明与清的对峙中,对明来说,山海关是辽西防线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明王朝几乎动用了全国之力保卫山海关。山海关的存在,在当时真所谓“天下安危系于一垣”。

山海关的确曾有效地遏制了清军的入侵。始终拿不下山海关的清军曾十次绕关入内,威胁北京,甚至一度占领山东等地,但是却未能在关内立足。根本原因就像魏源在《圣武记》中所说:“山海关控制其间,则内外声势不接,即入其它口,而彼能绕我后路。”这也就导致了“所克山东、直隶郡邑辄不守而去,皆由山海关阻隔之故”。

“吴三桂当时只打开了山海关的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道门,其中两道水门仅能容一人一骑通过。”郭泽民说,“但就是这三道门,彻底改变了历史。”

山海关关城上,游人纷纷在“天下第一关”巨匾之下拍照留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悬挂‘天下第一关’匾额的这栋两层楼,其实是山海关关城东门上的箭楼,也名镇东楼。它只是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郭泽民笑着看大家拍照“打卡”,一番话也引起游客的注意,不少人围拢过来。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可不仅仅因为一幅巨匾、几个大字。”郭泽民话锋一转,“或许,楼里展出的一幅《万里长城山海关古建筑复原图》更能说明问题,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这是一幅山海关关城体系全图。长卷之上,角山巍峨、渤海滔滔,山海之间,布局鼎盛时期的山海关关城系统,包括南北翼城、东西罗城、宁海城、威远城和城中各类建筑。

总体上,山海关的防御体系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以关城为核心,辅以瓮城和罗城;外层主要是散点分布的哨城、翼城和各路的关隘、烽堠等,与内层核心形成掎角之势。

这种城防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山海关地区的地形特征,按照“因地形,用险制塞”的方法来设计。

“从对山海之间8公里锁钥之地的控扼,到内外结合的立体防御体系的设计,你可以看到长城在选址和构筑方面的精妙之处,整个关城系统既有陆防设施,也有海防设施。既有内外呼应平面交互设计,也有防御纵深的立体化防御布局。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在山海关设置上的匠心独具。”郭泽民说,“这才是‘天下第一关’的真正意义。”

而在整个山海关辖区内,南起渤海之滨的老龙头,北至燕山深处的九门口,绵延26公里的长城线上,险要地段设置了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滥水关、三道关、寺儿峪关和一片石关10个关隘,有43座敌台、51座城台、14座烽火台,共同铸就了山海关大纵深防御的体系,拱卫森严,守望相助,互为掎角,结构严谨,功能明确,攻守自如。

金山岭长城。王亚明摄

张家口

城、堡越千年,长城不只是一道墙

年9月3日,张家口,大境门。

第五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正在张家口举行,大境门长城历史文化体验区是重点观摩项目之一。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全面展开,河北正积极推进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崇礼等重要建设区段长城保护工作。

“大境门不是张家口的城门吗,难道也算长城吗?”站在“大好河山”四个大字之下,很多游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甚至连很多当地人都不清楚的是,大境门其实是长城的一部分——它原本只是长城线上的一个普通关隘。就连张家口城市的发祥地张家口堡,也都是长城关堡体系的一部分。

“大境门是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长城地标,学术界认为它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同样重要。”张家口市长城保护管理处业务科科长常文鹏解释说,长城的关口几乎均以“关”“口”称谓,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作“门”。

现存大境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然而,作为长城线上重要关口,设置这样一个硕大的门,与军事防御的初衷其实并不相符。

事实上,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境门始建于清朝顺治元年(年),它并不是明长城体系中的大境门。

“看这里——”常文鹏走到大境门东四五米处。低于地平面的一个凹地,有一个被玻璃罩隔离保护起来的小门,“这叫西境门,又称小境门。它才是明长城上真正的关口。”

年,随着张家口有关部门对大境门东段长城的抢救性修复,被掩埋了很多年的西境门得以重见天日。重新发掘出来的西境门高3米,宽1.62米。

它的低矮狭窄事出有因。

明代中期与鞑靼战争频发,边境并不太平。但中原需要草原的皮毛,草原也需要中原的丝茶,西境门作为华北地区进出中原与草原的便捷通道,贸易却未彻底中断。为防止有入侵者自贸易关口乘虚而入,仅容一人一马一车通过的小门,成为最佳选择。这个因战争防御而建的长城关口,就这样成了当时人们贸易交流的“口岸”、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也是大境门作为长城线上最独特关隘的最大特色。”河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办公室主任、河北省长城保护协会会长孟琦说,“人们一般认为,长城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但实际上,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长墙,而是以墙体为主体,同大量的关隘、城堡、烽燧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常文鹏介绍,现在人们看到的大境门,其实是清顺治元年(年)在小境门的西侧新开的。清时长城的防御功能已弱化,而一个高大的门,更能强化茶马互市、交流互通的开放形象。

年9月,张家口怀安县城南城墙巷。

一座仿古双层灰檐、挂着烫金大字巨匾的老店门前停满了外地车辆,人们在排队购买远近闻名的“柴沟堡”熏肉。这个以熏肉闻名的“柴沟堡”,同样也是长城的一部分。

古代的“堡”,是指“用土和石块修筑而成的小城”,也有“有城墙的村镇”“构筑的军事工事”之意。明正统二年(年),为巩固边防,抵御蒙古入侵,明将在当时的“柴沟营”的东部夯土重修堡城,命名为“柴沟堡”。

“明长城防御体系构建非常科学实用,由镇、卫、所、城、堡、敌楼、烽火台、边墙等组成,体系严密,层次也非常分明。”常文鹏拿起笔,在一张纸上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示意图:

烽燧一般在长城外侧,起瞭望预警的作用;

长城墙体在明代一般被称为边墙;

边墙内分布着大量城堡,这些军堡或民堡(数量较少)是长城关堡体系中基础的防御单位,开始是官兵屯田驻戍,用于军事防御,后来家属随军落户、民众投靠,比如张家口堡、来远堡、柴沟堡等。

再高一级的所城、卫城,都是明代卫所体系下的不同城池。比如现在万全县万全镇,就是当年万全右卫城的所在地。

最高一级的,则是镇城——

张家口市宣化区。

三檐两层、高近30米的清远楼坐落在城市中心,站在清远楼上,南面的镇朔楼(鼓楼)清晰可见。极目四望,残存的古城墙,正南的拱极楼、西边的大新门依稀勾勒出多年前“宣府镇城”的宏伟轮廓。

“宣化早在唐代就开始建城,但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是在明初扩建并成为宣府镇城之后才进一步凸显的。”孟琦说。

因距京师最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宣府镇在明代被列为“极冲”之地,于是便有了“九边冲要数宣府”之说。

宣府镇辖宣府前、左、右卫,万全左、右卫,怀安卫等11卫和云州、龙门等7个千户所,城堡若干,是京师北部最重要的军事机构。

“明长城有‘蓟镇城墙、宣府校场’的说法,宣化在当年的地位,有点类似现在朱日和的意思。”孟琦进一步解释说,宣府作为北方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每年朝廷的阅兵仪式多在宣府举行,故而宣府的阅兵校场极为壮观。

明代建筑的宣化城规模宏大,七门一关,仅次于京师的九门格局。现除南城门楼保存较好,其他门楼、瓮城、角楼等均已无存。

宣府镇城不仅成为军事防御中枢,本身也因为城墙高大,成为具有独立作战功能的军事堡垒。当时宣府镇不仅在北方诸镇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全国的城市中规模也不小。

“如果说秦皇岛、承德境内的长城防御功能主要由坚固的长城墙体、关隘这些‘硬件’实现的话,那么在张家口一带,长城的防御功能则更强调充分发挥镇城、卫所、堡寨与长城边墙、烽燧系统结合起来的立体军事系统的协同性。”常文鹏表示,这是张家口长城最显著的特点。

究其根源,由于张家口处于太行山、阴山和燕山山结地带,山势复杂多变,冲沟裂谷众多,所以长城墙体的连续性很难保证。从军事角度来看,在重要点位上布置大量烽燧、城堡更具实用价值。

山海关防御体系示意图。喻萍/制图

金山岭

楼、台今犹在,何以万里独秀

年11月,滦平县巴克什营镇花楼沟村。

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行至半山的人们纷纷往山下跑。一位老人却背着照相机,冒着寒雨继续往山顶的长城上爬去。

他,就是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

几天前,滦平当地一位退休教师给北京的长城专家们写了一封信,介绍在自己的家乡金山岭上,有一段“无名长城”。几百年来,山外的世界天翻地覆,偶尔有战火波及这里,但毕竟因处于深山僻岭,这段长城虽风剥雨蚀,却基本保持了原始风貌。

20世纪80年代初,八达岭长城、山海关长城早已名声大噪,人们蜂拥而往。但这里的长城,仍不为外界所知。

信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他们组成考察组,专程赶赴金山岭现场考察,却不巧遇上了这场雨。

年过半百的罗哲文独自爬上长城的制高点,尽情纵览雨后的长城,并拍摄起长城雄姿。他越拍越兴奋:“从事长城研究工作几十年,还没见过这么好的一段长城!”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金山岭长城的确不负这冒雨抢登的“知遇”。

历代长城中,明代长城规模最大、质量最高、修筑时间也最长,而金山岭长城几乎集中了明长城所有的建筑形式,是欣赏和研究明代长城建筑结构最理想的地段。

年9月17日,金山岭长城砖垛口。

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主任郭中兴带记者由这里直上后川口——这条线路,正是金山岭长城的精华段。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晨雾照射在长城的青砖上时,用手触摸冰冷的城墙,温度仿佛正从几百年之前缓慢传来。

郭中兴双手轻拍着墙砖,“墙是长城的主体,金山岭长城的墙体一般是用条石作基础,条砖包砌到顶,里面用黄土和石块填充,然后夯实,所以墙体异常坚固。”

金山岭长城墙体依山就势,构筑巧妙,同时利用了悬崖、山险、隘口,形成了借墙、劈山墙、山险墙。

根据明代长城碑刻记载,明代中后期城墙的建筑是分一等、二等和三等三个等级的:

一等边墙多修在要害部位,一般以方正条石为基座,墙身内外两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墙心填以黄土或毛石、碎石,上部的垛口和宇墙一律用砖砌筑,马道用方砖铺墁。

二等边墙外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内侧用毛石砌体,表面做虎皮石墙面,并用白灰勾缝。垛口和宇墙全部用砖砌筑。马道也用砖墁地。

三等边墙一般用毛石砌筑,内外两侧墙面均做虎皮石墙面(有的只做外侧),墙的厚度、断面尺寸及马道上部的做法,根据防御需要和地形条件而异。

河北境内的明长城边墙等级大多较高,山海关、金山岭等长城墙体多属于一等边墙。

从砖垛口至将军楼这一段长城线路,是来金山岭的游客必选路段。这一段长城墙体保存非常完整,大块青砖包筑了整个长城墙体和马道,白灰勾缝一丝不苟。

沿青砖台阶拾级而上,郭中兴介绍,我们脚下是马道,外侧为垛口墙,垛口墙上设有垛口和礌石孔,内侧为宇墙(又称女儿墙),内外高低不一,宇墙低于垛口墙。

站在垛口前向北望去,群山绵延不绝,直接天际,让人恍惚有睥睨千军万马的错觉。

“垛口墙主要是士兵作战时使用,敌人来犯时,可从垛口或礌石孔观察远处和城墙下的敌情,通过垛口发射火器或射箭,通过礌石孔释放礌石。”郭中兴介绍,“在有的墙体上,明军甚至使用了在当时威力巨大的佛朗机火炮。”

郭中兴特别指出两个细节——

“你看这个礌石孔设计,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在孔洞下的墙体上设计了一个像弹道一样的凹槽,石雷在下滑的过程中出现加速度,以抛物线的形式离开墙体,既能扩大打击面,也防止炸开的碎石破坏墙体。”另一处独到的设计就是垛口,金山岭长城的垛口呈倒八字形,这种设计既能扩大观察面和打击面,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射中。

在金山岭长城宇墙墙体上,分布着数量不同的孔洞,郭中兴转过身,指着几个20厘米见方的孔洞说,早期研究者们不清楚为何在长城内侧一方也设置若干孔洞,难道是为了瞭望后方?

经专家研究后才判断,这些其实是长城墙体上设计的通风孔。长城所在地常年风力较大,为了避免墙体被风力侵蚀和减小风力对墙体的撞击,长城建造者们在宇墙上特意设置通风孔,与垛口、礌石孔形成风力通道。

金山岭长城墙体的另一大特色是保存有形态完整的障墙。

在金山岭长城将军楼西侧,郭中兴先一步迈进障墙后,将自己整个身形隐藏在障墙之后,“障墙可以说是一道攻守兼备的屏障,即使敌军攻上城墙,守城将士仍可依托障墙步步为营,步步设防,保护自己,杀伤敌人。”

因为接近指挥中枢,障墙的坡度极大,手脚并用爬上障墙,就登上了将军楼。郭中兴介绍,将军楼是金山岭段长城的指挥中心,它实际上是一座空心敌台。

金山岭长城最显要、最突出的建筑是一个个前后相望、遥相呼应的敌台。

敌台一般骑墙而建,基础之上多为二层(亦有三层),下层空心,周围有箭窗和望孔。可以贮存粮草,驻守兵士。

“敌人要想攻上将军楼,需要突破五道防线,”郭中兴领着记者站上将军楼二层,视野一下开阔起来。

站在将军楼上,郭中兴指着北面左右两座山头上的圆柱形建筑介绍,那是金山岭长城的第一道防线,叫烽燧也称烽火台,起到预警和传递军情的作用。

烽火台又称烟墩、烽燧和狼烟墩等,多建在山顶,平原地区也有。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各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以目力可以看清为准。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代,还在燃烟、举火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

在东西走向的长城主线之外,从将军楼向北伸出一段支墙,支墙可与东西长城主线形成夹击包围之势,围歼来犯之敌,这是第二道防线。如果敌人再向将军楼指挥中心突进,将军楼之外的山坡上还有第三道防线挡马墙,将军楼下的第四道防线月墙,如果敌人从关口突破进攻将军楼或架云梯攻上长城,障墙是第五道防线。

明代长城的另一个基本构件是马面(又称墙台、战台),高度与城墙同高,多为长方形,少数圆形,突出于墙体一侧(多为外侧),其主要功能是用来据守杀敌的。

当敌军来犯时,守兵登台迎战,矢石铳炮居高临下投射,使敌军不能近台。而当敌军一旦逼近城墙,守兵又可以从马面突出城墙的部位从侧面攻击来犯之敌。

“如此严密的防御体系,保存完整的各种构件,在整个长城沿线上都不多见。”郭中兴说,“金山独秀,不仅仅秀在时过数百年依旧壮美奇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后人得以窥见当年长城原貌,穿越时光领略万里长城上古塞雄关的气势。”

巍峨雄壮大境门。通讯员陈亮摄

●大时空坐标里的河北长城

最古老的长城

“那个山坳就是当时八路军迫击炮所在的位置。”

年11月10日,涞源县黄土岭村。

站在“雁宿崖村黄土岭战役胜利纪念碑”前,村干部陈汉凯指着对面山坳间的一小块平地告诉记者。

年11月7日,有“名将之花”之称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被八路军从那里发射过来的迫击炮炮弹击毙。

“这个迫击炮阵地身后,就是战国中山长城的一个前沿隘口所在地。明代沿用了中山长城的城墙,又构筑了两个城圈。”河北大学博物馆原副馆长李文龙,指着山坳不远的山脊,“看,那里还有清晰的长城墙体。”

81年前,战斗在黄土岭上的八路军们也许无从得知,他们身后正是多年前建造的战国中山长城。81年后,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陈汉凯也只知道黄土岭上有长城,但直到此次记者陪同专家共同造访,才意外地了解到这段长城的前世今生——

这也是河北境内已知修筑年代最早的长城!

“涞源在历史上曾经叫广昌县、飞狐县,南有倒马关,东有紫荆关(易县),西边是山西省灵丘县,北边是张家口的蔚县。历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陉‘飞狐古道’就通过这里,所以涞源这一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李文龙说。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年),“中山筑长城”。据李文龙考证,处在燕、赵之间的中山国,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在今保定的涞源、唐县、顺平和曲阳一带修建了长城,大致走向为西北—东南—西南。

“这道长城真是蜿蜒曲折,其北起涞源县,进唐县,过顺平县,再转入唐县,最后进入曲阳县,在蜿蜒山巅和沟谷之间拐来拐去,现在测量的总长度约89公里。”李文龙说。中山长城的结构分石砌和土石混砌两种,和后来的长城一样,也有烽燧和屯军之城,烽燧在险要处,关口筑城,墙内侧修筑屯戍点。

黄土岭村战国时期的古中山长城,位于村东北侧的山岭上,全长6.3公里,现残存黄土岭城堡一座、烽火台3座,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堡城址位于两山沟谷中,长宽约米、米,是一座前沿隘口。墙体为石砌,两侧块石略经打制,内填碎石、褐土,底宽约3.5米,残高0.8至3米。城址内,有少量战国夹砂灰陶绳纹陶片、明代青花瓷片等。李文龙认为,此段中山长城明代曾修缮利用,属真保镇白石口路。

李文龙一直致力于河北早期长城研究。他说,关于战国中山长城的存在,曾长期停留在书面记载上,直至保定境内中山长城的发现,才填补了这一段长城调查研究的空白。

年,李文龙和同事们在做文物普查时,在唐县唐河东岸发现一道石砌长城遗迹,以后数年又陆续在曲阳县、顺平县、涞源县发现相近的长城遗迹,经查证确定为战国中山长城。

李文龙说,中山长城比秦始皇修筑的长城大约还早年。因为距今太为久远,中山长城的墙体坍塌已不成墙状,当地人都形象地称之“土龙”或“龙脊”。

寻找早期长城

“术业有专攻,虽然对野外考古工作本身已经很熟悉,可我当初对长城的认识其实跟普通人差不多,不外乎是秦始皇修的,劳民伤财,外观都像八达岭那样……”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韩金秋说,长城对他意义尤其特殊——作为以北方青铜时代考古为研究方向的考古学博士,他在河北的考古生涯却是从调查早期长城开始的。

其实,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修建长城,我们目前看到最多的是明代长城,在学术界,明以前修建的长城统称为早期长城。

不过,早期长城多为土筑或石砌,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残损极为严重,在大自然作用下,加上个别的人为因素,湮没殆尽。因此相比明长城,早期长城往往很少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