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年伊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江南北,春潮萌动,一派欢腾。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她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生命之河,也是文化之河。滚滚长江东逝水,形成了优美动人的河湖风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长江两岸,不仅有奇绝壮美的名山大川,有积淀深厚的名胜古迹,有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还有食不厌精的美食文化。
值此春日,美丽的长江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万里,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长江沿岸的部分城市还处于疫情防控中,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江水不竭,希望不止,让我们一起“云”游长江,待云开疫散,再把酒临江,相约赏长江美景、品长江文化、食美味江鲜。
游三峡文刘凤和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千米。沿途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春天的三峡,碧绿的江水、灰褐色的崖壁被山坳里姹紫嫣红的樱花、杏花、桃花、油菜花装点着,长江如一条奔腾的长龙,流光溢彩,滚动着蓬勃的春潮。
我们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乘坐游船,开始三峡之旅。天气晴好,江面上浮光跃金。一会儿,那些闪闪发光的“金星”又消失了,整条长江像一块巨大的碧玉。
江水丰盈平静,波澜不兴,一旦有航船驶过,水面上顿时划出一道道细碎的波纹,像微风吹皱了绿色绸缎,如鱼鳞般微微闪动。有时这些波纹很大,几米远一个,一棱一棱的,一直绵延出去很远,像天空中规律排列着的云层,又像高明画家随意涂抹的风景画。
游船驶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青山绿水,水绿得格外诱人。不知是青山染绿了水,还是水染绿了青山,它们的颜色融为一体。
中午,我们在游船的餐厅里吃武昌鱼。鱼不很大,但肉质洁白细腻,芳香可口。武昌鱼体型呈扁平状,产于长江及其附属湖泊。当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后,曾写道:“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游船昂首驶入夔门。夔门位于瞿塘峡口,是三峡的西大门。白盐山与赤甲山拔地而起,双峰欲合,如门半开,一派峡谷风光。
夔门天下雄。两岸青山连绵不绝,山坳处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三峡人家,如在画中。我站在甲板上的艳阳里,观看两岸青山间漂亮的小白楼,仿佛自己也成了画中人。
不久,游船停靠在有“重庆东门户”之称的巫山县码头。巫山,历史上有“巫山云雨”“巫山神女”等美丽传说。唐代诗人元稹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就是这里。
长江支流大宁河上的巫山小三峡,江水幽邃,峡高谷深。在大山的遮蔽下,江水呈铅灰色,上面洒着一层银光。这里有许多迷人的景致,如莲台峰、巴人悬棺、古栈道等,还有跑山鸡和成群的野猴。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见到山上有许多猴子攀岩上树,打闹嬉戏。大宁河支流马渡河的“小小三峡”是“小三峡”的姊妹峡,水道更窄,山势更险,峡谷更幽。船行其间,满目苍翠,夹岸风光十分迷人。
这时,撑船的幺哥唱起了土家族情歌《伙计》,高亢嘹亮的船工号子回荡在山谷里。他说,以前两岸山上光秃秃的,马渡河水宽不过10米,深不足半米,根本就不能旅游。自从国家兴建三峡水利工程,一切都改变了模样。现在,这里草木青翠,水宽50米,水深达80米。幺哥居住在大山深处,每天在船上提供讲解服务,每月工资多元,他很快乐很满足,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接着,我们乘坐画舫畅游神女溪。神女溪位于巫山县境内,长江南岸。画舫在幽深碧绿的溪水中行进,这水比大三峡的水绿得多,绿得纯净,绿得通透。近10公里长的山谷里只有一条航道,人迹罕至,四周都是巍峨的青山和悬崖峭壁。
在神女溪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叫长寿村的土家族村寨。20几户人家在这里过着淳朴的乡居生活,吃的是红薯、苞谷、土豆,喝的是巫山茶,住的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石头房子,走的是羊肠小道。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鸡犬之声相闻,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我问,这神女溪有神女吗?女导游笑着回答我,有。她指给我看,在上升峰和一线天之间的河道中,有7个深潭,潭水清澈透明。相传,那就是巫山神女和姐妹们沐浴的地方。如今,这里还有7个石盆,口径约两米,深一米,内壁光滑如陶瓷一般,名叫“七女潭盆”,相传这就是神女沐浴留下来的。
船至神女峰下。神女峰位于长江北岸,又名美人峰、仙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中最美的一座,相传巫山神女就居住于此。
站在甲板上纵目远眺,只见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美少女。这里常常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好像给神女披上一层薄薄的面纱。
弃船登岸,我们乘车赶往三峡大坝游览。三峡大坝位于湖北宜昌三峡出口处,是一项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游客可通过平台、坛子岭和截流纪念园,欣赏大坝风光。
平台位于三峡大坝坝顶公路的左岸端口处,因与三峡坝顶齐高,同为海拔米而得名。站在平台向下俯瞰,如同身临坝顶,可以近距离感受大坝雄姿,同时领略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
三峡工程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年,毛泽东在诗词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经过举国上下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高峡出平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古城墙的凝望文李晓
在重庆万州南滨路,郁郁葱葱的嘉木掩映中,矗立着一段余米长的青灰色古城墙。城墙之畔,就是万吨级巨轮自由出没的万州港。
这段古城墙,是三峡工程迁建的地面保护性文物。沧桑厚重的古城墙,是万州人凝固的记忆,也赓续着万州城的历史。
三峡工程建设前,万州古城墙位于苎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左岸山坡上,南临浩渺长江,依起伏山势而建。
滔滔江水中的古万州,一条土筑城墙环绕县城。明成化二十三年(年),万州城扩建,沿江增筑一道土石结构的城墙。清代,万州人再次用石头筑下城门,县志记载,当时的城墙“周三里,为门五”,分别为东门、西门、南门、小南门、小西门,其中小南门、小西门为取水门。清同治九年(年),一场滔天大水几乎淹没了万州全城,古城墙严重受损。据记载,当时小南门的城墙地基多处沉陷,东西南段的城墙坍塌达多米,墙裂开多米。洪水过后,万州人再次修复城墙,历经4年,修复后的城墙高5米、厚3米、长余米,占地面积0平方米,成为当时万州城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古代万州人临江建起城墙,主要是用于对外防御。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万州迎来马路桥梁时代,加之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古城墙渐渐走向迟暮。到了20世纪90年代,万州沿江的古城墙只剩米左右。年,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推进,万州下半城即将淹没在滔滔水下,承载着万州人记忆与情感的古城墙,也在淹没范围内。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古城墙的一砖一石也成为“移民”,被编号实行保护性拆迁。当年参与拆迁的石匠老何告诉我,他小时候进万州老城,乘船上岸后,穿过古城墙,摸一摸那温热的墙砖,进入市声喧嚣的县城马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拆迁老城墙那天,他在心里不断嘱托自己,轻一点啊,轻一点。那些带着老何等拆迁人掌纹与体温的砖石,被万州人小心翼翼地贮存起来。
年5月,拆除置放的万州古城墙砖石沉睡12年后,在春风里再次舒展开身子,来到南滨路边的沱口码头安家。
古城墙复制迁建工程,牵动了无数万州人柔软的心肠。退休教师王新生还清晰地记得,曾经的古城墙,一边是当年县城最繁华的环城路,另一边是条石铺成的幽静小巷。小巷里,那些修锁修伞修锅补鞋的手艺人的身影,那些叫卖凉粉凉面包子的声音,还常常穿过古城墙,溜到他这样的老市民的梦里来。
在王新生自费出版的一本万州老城手绘地图里,关于古城墙的记忆跃然纸上,那里有庭院深深的老宅院、打酱油的副食店、黄葛树下的理发店、流水沟上的楠木桥……王新生说,无论是手绘地图,还是复建古城墙,都是对万州故城记忆的抢救,是给这座老城做“人工呼吸”,以延续城市的袅袅文脉。他感叹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孝顺爹娘是起码的,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也要尽一份孝心。
在复建万州古城墙的日子里,王新生常常来到施工现场,目光痴痴地望着古城墙的一砖一石转世再生。
万州古城墙的复建,按照原样搬迁、原样复建、整新如旧、以旧复旧的原则进行。复建时,根据拆除时的编号图逐一核对,砌筑古城墙主体。对于拆除石块由于风化破裂造成的残缺,采用加固剂进行加固,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体。
经过半年时间,复建后的古城墙气势恢宏地矗立在江水青青的南滨路边,在它的基因里,绵延着这座城市千百年的血脉。
复建后的古城墙主体建筑长米、高4.2米,南大门长20米、高6.4米。南大门门楣上的雕刻采用浮雕技法,四周纹饰做工精巧细腻,是赏心悦目的建筑艺术品。古城墙周边,栽植了银杏、黄葛树、小叶榕等树木,种植了葱兰、蓝花亚麻、黑麦草等花草。特别是沿城墙江岸栽种的三角梅,灼灼开放时,如给古朴庄重的老城墙戴上了富有青春气息的围巾。在古城墙前方的土丘上,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枝叶婆娑,俨如一位随时准备披挂上阵的将士,气势凛凛地守护着古城墙。
那年秋天,定居上海的一个老城朋友回来了,他小时候就住在古城墙边的一条巷子里,古城墙一直稳稳地伫立在他心中。深秋时节,来自三峡逶迤群山间的一江秋水,让万州成为一座烟波浩渺的“湖城”。一湖大水,轻吻着这座梦幻之城的裙边。一座城与一湖水,眉目传情。
我陪老友来到南滨路的古城墙,他“吱呀”一声推开古城墙中央的城门,扑入眼帘的是一艘巨轮正穿过碧波万顷的江面。老友喃喃着扑到老城墙上,双臂像大鸟的翅膀,缓缓张开又收拢,深情地抱住了古城墙。
这是游子的归航,这是古城墙永远的凝望。
绝岛小孤山文司舜
小孤山是安徽省宿松县东南长江中的一座独立山峰,海拔78米,以奇、险、独、孤而著称。“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是小孤山的形象写照。
以小孤山为支点,向北望,隔江相对的是江西棉船镇;向南望,近在咫尺的是龙城彭泽。长江就像一根扁担,挑起安徽、江西两岸的如画风景。
千百年来,小孤山像一位长生不老的智者,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和蔼可亲的面容,日听长江波涛,夜观万家灯火,经历并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山脚临江的一面,清晰浮动的水渍记载着今昔流年,奔腾不息的江流澎湃着不变的豪情。
从山脚仰望,只见孤山悬崖,山势险要。映入眼帘的,是山崖坚摧不倒的刚劲,是树木修竹扎根悬岩的坚韧,是绿色树冠摇曳空中的活力,还有千百年来在水一方的凝重。而耸立于崖畔的庙宇因循小孤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像鸟儿在树梢筑巢般悬挂半空,更是给这长江绝岛陡添神韵之笔。
拾级而上,历史老人沉重的步履时时闪现,那重重叠叠的山崖如丰厚的史书,娓娓叙述古往今来。
半山腰的启秀寺,相传建于唐代,寺内原供奉关羽塑像,现在立着的则是“小姑”塑像,故又称“小姑庙”。相传,小姑是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与彭郎相爱,但难成眷属,最后投江殉情,死后化为秀姿超然的“小姑山”,又名“小孤山”。彭郎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江边石矶“彭郎矶”,又名“澎浪矶”。
山上最高处有“小姑亭”,又叫“梳妆亭”,以小姑在此梳妆的传说而得名。从小姑亭放眼望去,江对面的澎浪矶峭然兀立,“彭郎”含情脉脉的目光正穿越江水、顺着江风,撼动足下山岩,跌宕头顶云翳。岁月如歌,斗转星移,这对隔江相对的“情人”,好比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深情对视却难以相聚,真是天上人间,千古绝唱。
风姿秀逸的山色和委婉凄美的故事,吸引无数游人前来瞻拜。石阶两旁的石板护栏上,刻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词楹联数百首,点缀着山景,演绎着山的文化。“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和画家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使小孤山声名远扬。
其实,小孤山成名远在苏东坡赋诗前。相传大禹治水至此,曾刻石记功。最早的确切记载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诗人顾况已有《小孤山》诗:“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
小孤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说。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驻有兵士。每逢战事,江面战火纷飞,楼船冲撞,喊杀声惊天动地。史载,朱元璋与陈友谅、王明阳与朱宸濠、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都曾在这里血战。
千年诗卷墨香扑鼻,金戈铁马犹在眼前。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小孤山在长江的恩泽里成长,新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只此黄绿在棉船文江锦灵
“长江之心!”立于江西省彭泽县马当镇渡口,我指向彼岸的棉船镇,对同伴脱口而出。
棉船镇地处长江上的一个冲积洲,四面环水,算江心岛,目前有南北两渡与外界相通,仿佛悬挂于长江颈项的一只精美吊坠。春天给这吊坠镶翠镀金。繁盛开阔的油菜花与麦地、树林、草坪、水塘、圩堤等调配得恰如其分,驱车驰骋其间,一边摇下车窗,一边忍不住连连感叹。
曾经看过很多地方的油菜花,棉船的油菜花美出了新气象、新气质、新气息,美在面积大,美在色泽纯。在我看来,此处的油菜花大致可分两种风格:一是油菜花地浑然一体,只留行人观赏的路径,花穗绽放得饱满欲滴,整体又十分协调均匀,犹如金黄的海洋;二是油菜花与水、草、木、屋等搭配,虽说在同一平面,但也不无立体感,远远打量,更像颜色相得益彰的巨幅油画。
步入浑然一体的油菜花海,身体仿佛变轻了,可最大限度地张开鼻翼,双臂不知不觉呈飘然状。画面坦荡、纯粹,碎金满地,一泻千里,像热烈喷薄的青春和爱情。只是美的浓度太高,此地不宜久留,不然,要么难以自拔,要么滋补得晕眩。
跟水、草、木、屋搭配绽放的油菜花,往往成不了片。也幸好不成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它们的界线,非人为的,几乎没有工业社会的痕迹,却有从长江里“私奔”而来的水洼、水塘,有仿佛从天庭下凡的树林,有仿佛从大草原裁剪而来的草坪。所有的线与面都柔化了。
堪称大自然神作的,是大片的油菜花与大片的小麦在大地联合铺叙。黄与绿泾渭分明又没有割裂感,柔和的吻线延伸而灵动,凝视一会儿,则黄中似有绿颜,绿中似有黄影,如同自然电影里的男女主角,正手挽手肩并肩地漫步在长江之畔,围绕或陪衬它们的,是树林、草坪等配角,是岸滩、水塘、藜蒿、水芹、蜜蜂等群演。
下凡的树林,有时略微抢戏。树与树的布局错落有致,表情葱郁且娴静,婀娜不失庄重,像在彼此交谈,又像集体聆听某种神谕。乍一瞧,那树林簇在黄绿间不免突兀,可在春阳渲染下,恰好给这片平原提携出立体感。又像是有意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营造的休闲凉亭,感觉阳光热烈时,可以进驻树林,在绿荫中或静坐或仰卧,或拍摄或发呆,同蜜蜂、蝴蝶一起,享受风的宴席以及宴席中散发的微微甜润。
几块水塘大小适宜,嵌于草坪花地,云影和花颜描绘于水面。淘气的鱼不时拱破画面,似乎有意招惹你的注目。偶尔掠过的鸟,钤下一枚素印,随即溶解于水的纤维,消匿了痕迹。
树林附近,地塍旁,塘畔,野生着鲜嫩的藜蒿、水芹,欣赏油菜花的间隙,可即兴弯下腰身采摘,随手按下快门,就是一幅幅仿佛米勒笔下的油画。如此情境,也适合文艺沙龙,十余人围成一个弧形,朗读诗歌、弹吉他什么的,必将成为日后珍贵的念想。
春天的棉船镇有意无意地主打黄绿,因处于长江的怀抱里,所以无论何种色调都是水灵灵的,像是会流动。在这里,我深刻领悟了“流光溢彩”这个词的含义,只此黄绿在棉船。
据记载,棉船洲形成于明朝,只在彭泽当过80余天县令的陶渊明,肯定未踏上棉船这片土地。否则,他可能不会那么决绝地解印去职,说不定在此经营他的桃花源呢。
棉船这土肥水丰林茂的平原,更适宜鸟瞰。附着于大地的人找不到这样的视角,就借助无人机航拍,模仿天眼。只需看一回,便一眼万年,那美妙的画面会定格为心灵的屏保。
浮玉江中驻文唐红生
数十年前曾到过被誉为“江中浮玉”的镇江焦山。那时年少,走马观花,没留下什么印象。随着阅历增长,对焦山的印象渐渐丰富起来,它对我的吸引力也愈来愈大。
春日的午后,乘渡船驶向焦山。远远望去,壮阔的长江浩荡东流,烟波迷蒙的江面,一山岿然耸峙,一塔矗立山巅,大有“万川东注,一岛中立”的气势。
约莫一刻钟,船靠岸。信步上山,恢宏气派的牌楼,正面书写“焦山胜境”,背面题有“汉晋遗风”,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古风扑面,清新雅致。石桥、照壁、楼台、寺宇,映在一汪碧水中。金色院墙、红色廊柱、黑色鱼鳞瓦,掩映在古树下,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富有江南韵味的画面。
焦公亭飞檐斗拱,将山名由来娓娓道出。东汉末年,高士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请他出山做官,但他均以年迈体弱、为妻子采药治病等理由婉拒,世称“三诏不起”。焦光砍柴炼丹,读书修行,为渔民把脉看病,后人敬仰他,改樵山为焦山。
眼前的禅寺叫定慧寺,已有多年历史。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述:“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与位列“镇江三山”之首的金山恰恰相反,金山是“寺裹山”。
焦山是座“书法山”。来到焦山碑林,回廊相连,庭院深深,异常幽静。一块块碑帖嵌于廊亭中,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黄庭坚、苏东坡等历代书法大家之作,有篆、隶、真、草、行各种字体,字形或大或小,字迹或古拙厚重、或飘逸舒朗。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石刻,道出这座城市的特质。我凝视一棵余年的国槐,尚未长出新叶,许是被碑林熏染,枝枝丫丫有的似铁画银钩,苍劲有力;有的似行云流水,娟秀清丽,散发出书法气韵。
御碑亭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古式方亭,亭中立着一块石碑,正面是乾隆巡幸焦山时所作《游焦山歌》。四周镌刻着九龙云水深浮雕,精湛的刻工与精美的书法相得益彰。
盈盈池水边,小屋古色古香,匾额上写有“瘗鹤铭”鎏金大字,心中莫名激动。快步走进屋内,灯光下,几块残片镶嵌在石壁上,这就是旷世奇碑《瘗鹤铭》。瘗鹤铭意指埋葬仙鹤的铭文,镌刻在岩壁上,书法绝妙。后来,岩石崩裂坠入江中,受风浪冲击,被泥沙淹没。后人不断打捞,现残存不足百字。这字体势开张,如仙鹤低舞,仪态万方,流淌出浓厚的六朝气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法家,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然而,铭文以别号代替真名,以干支代替年代,令后人对其作者猜度不已,至今尚无定论。
小径曲折,花格窗外,一团树影,一缕幽香。穿过月洞门,一杆杆修竹茂密滴翠,婆娑竹影映在随意而放的几块奇石上,别有一番诗书风雅。
行至山的东侧,土墙高筑,厚实无比。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黄泥、石灰、糯米汁拌和,层层夯筑而成的古炮台赫然出现。炮台共8座,呈暗堡式,正对江面。焦山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年,英国军舰侵入长江,守军予以炮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岛上军民全部阵亡。望着斑驳工事,我驻足许久,镇江军民英勇奋战、殊死杀敌的场景仿佛浮现眼前,内心充满悲壮之情。
向西麓走去,至半山腰,陡崖峭壁,起伏绵延近百米,崖壁上留有从六朝到近代书法巨匠、文人雅士的诗文题记。米芾、陆游等名人的题名刻石,随形就势,参差错落。“浮玉”二字苍劲有力、端庄秀丽,流露出焦山的气质。各种字体多姿多彩,像山一样跌宕起伏,如水一般细浪绵绵。我犹如徜徉在书法艺术长廊,久久沉醉其间。
到达山顶,万佛塔高高耸立。山风裹着水气阵阵拂面,翘角下的悬铃叮叮当当,清脆悦耳。二层八角形的吸江楼坐落在最高点。由楼梯盘旋而上,四面开窗,春风拂槛,远眺周边,长江如练,江波激荡。江的南岸,焦山与象山夹峙,山丘连绵叠翠,城市高楼林立;江的北面,阡陌绿野,一望无垠。如此景致,不由得心潮澎湃,呼吸似与江水相应和,正应了“吸江楼”之名。
下山沿着江边漫步,江水拍打着青石,哗哗声中卷起洁白的浪花,鸥鹭轻点着水波翩跹。柳枝挂在江边,成了翠绿的珠帘,满眼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水边菖蒲青碧,一路海棠妍丽、樱花妩媚、桃花娇艳、杏花妖娆,一团团、一簇簇开满枝头,像天边轻柔的云霞。春光尽情洒下,淡雅的花香弥漫四周,惹得蜜蜂在花间嬉闹、蝴蝶在枝头追逐。
乘船返回,回望江中的“浮玉”,青翠葱茏,宛如一枚巨大的翡翠。历经千百年时光的焦山,被墨香浸润得尤为高古,被时光雕琢得越发璀璨。
仰读岳阳楼文罗昭伦
岳阳楼雄踞湖南岳阳,与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它脚踏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面对青螺滴翠的君山,头枕滚滚东去的长江,背靠繁华秀丽的闹市,融大江大湖之豪气和灵秀于一身。
来到岳阳楼公园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黑底蓝字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进得大门,沿着一条甬道北进尔后拾级而上,抬头可见两根石柱中间一副横额,上书“南极潇湘”四字。
过城门,下石梯,可以看到水边的平台,即阅兵台。相传,这里曾是三国时吴国鲁肃训练水军的地方。岳阳楼前的洞庭湖水面辽阔,风平浪静,湖岸上恰巧有个山丘,不失为练兵阅兵的好地方。
据《三国志》记载,鲁肃受孙权之命,率万人屯驻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在进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即为岳阳楼的前身。唐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谪守丘州,将西门城楼扩建为楼阁,初名“南楼”,后改名为“岳阳楼”。此后几经烧毁复建,现存岳阳楼是清光绪年间整修的,楼址内迁六丈许,高15米,为三层四柱纯木结构,楼顶酷似一顶将军的头盔。主楼结构精巧,端庄浑厚,与洞庭湖连为一体。借千里洞庭、万里长江之造化,岳阳楼有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浩然之气。
文因楼生,楼以文名。昔日小小的阅军楼,因为历代文人的墨宝,逐渐成为天下名楼。在阅兵台南侧不远处,有一座怀甫亭。当年杜甫流落巴陵,贫困潦倒之际,为岳阳留下了不朽诗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巨匠,岳阳人民修建了“怀甫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岳阳楼的四周景色、早晚晴雨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与岳阳楼的宏伟。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一篇《岳阳楼记》,把岳阳楼的名气推到了顶点。当时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而是受朋友之托写的。文章开篇即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何幸,不管他的政绩如何,仅仅是重修岳阳楼,就可以名垂青史了。岳阳楼何幸,景以文名,名扬四海。如今,除了三层主楼层层挂有巨幅不同书法家写就的《岳阳楼记》外,就连文中的“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也被设计成景点。
站在岳阳楼上凭栏望去,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渺,远衔天际,洞庭湖大桥如长虹天落,跨过岳阳城直奔君山,令人遥见浩荡长江的气吞万里之势。晨雾暮霭中,君山公园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令人如见海市蜃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诚不我欺。
明媚杏市村文顾丽红
位于长江边的杏市村,就像一个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持着自然气质的农家姑娘,不施粉黛,自然素朴,静静地立于江苏张家港一隅,独自品味着属于她的春夏秋冬。
这个春天,我又一次来到杏市,不由得惊艳于这个美丽“农家姑娘”穿上了特为她定制的衣裳,变得风姿卓然。这风姿,是清纯、雅致、灵秀又略具时尚的现代自然之美。
村庄的路,条条硬化,平展地延伸到每家每户。绿荫夹道,木篱围绕着一畦畦菜园、草坪,樱花、海棠、玉兰的颜色在绿中跳跃。通过建造引排闸站、投放狐尾草,村庄的水清澈得仿佛可以打捞无数与水相关的童年故事。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没有了清澈的水,水乡便黯然失色。一条条清澈的小河,或绕着家前屋后,或怀抱竹园树林,让村庄灵动又秀气。沿着碧水清流,是一户户白墙黛瓦的农家。雪白的墙上,一幅幅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的墙绘令人赏心悦目:靠着田边的,是插秧、耕田、收割等农耕文化图;村中心的,是桃花盛开,春景无限;烘干房外的,是关于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面,是孝老爱亲的温馨画面。白墙彩画倒映于水晶般的河水中,真是“明媚谁人不看来”。
站在村庄前抬眼远望,蓝莹莹的天空和平展展的田野互相连接,麦苗青青,菜花灿灿,鹭鸟翩飞。正在田野边漫步时,忽遇一列高铁呼啸而过,这是宁静乡村中现代的律动。动感的列车,衬着桥下一方盛开的油菜花,就如一首舒缓乐曲中跳跃出几个快乐音符,便有了山间泉水叮咚的动人之感。
杏市村内至今还有湖甸(吴甸)的地名。春风秋月,沧海桑田,如今的杏市依然保持着纯朴的自然风光。因为远离城镇,这儿的村民一直享受着乡土田园的温暖,同时也把智慧与种子一起播种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许多种植养殖好手都愿意在这“星垂平野阔”的盎然绿意中与土地深情相拥。好水好地好技术,让杏市果香鱼肥虾儿跳。
走着欣赏着,不觉来到生机勃勃的特色果品梨园。这亩梨园,种植了翠冠、翠玉两个品种的梨子。正是梨花开放时节,满目素淡的白,如雪一般纯洁。阵阵春风过,幽幽花香拂,片片花瓣如雨而下,充满诗意。难怪古人对梨花赞赏备至。满目的梨花与周围灿灿漫溢的油菜花、郁郁滴翠的麦苗错落有致,真是春色无边,平野妖娆。
除了亩庄稼地、亩梨园,杏市还有亩河塘,养殖着罗氏虾、罗非鱼、大闸蟹。不用说,清澈无污染的水质,让这里的水产品肉质非同一般。这些乡村的味道,最能撩拨人们的乡愁,也最能抚慰一颗在人生路上奋力奔跑的疲惫的心。
且持卮酒食河豚文吕峰
河豚是鲜腴肥润之物,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鲜”。暮春时节,春水泛滥,河豚最为肥美。此时,若不去品尝一番河豚的美味,当真是一种遗憾。长江下游的扬中、江阴、靖江等地盛产河豚,当地人把食河豚演绎到了极致,形成了让人惊叹的饮食文化。饕餮之徒也好,生活在世俗烟火中的凡夫俗子也罢,春天到这些地方吃河豚,遂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享受,成了一种时尚,亦成了绝妙的舌尖体验。
江阴,一座筑于长江边上的城,也是一座以吃河豚闻名的城。美食大家汪曾祺曾说:“江阴当长江汇入海处不远,产河豚最多,也最好。”可是他在后面接着说:“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老先生因为河豚的毒而轻易不敢尝鲜,错过了河豚美味,后来竟引为憾事,亦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河豚的美味。
一年春,我应朋友之邀来到江阴,没有步汪老先生的后尘,而是以绝大的勇气品尝了河豚。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家以擅烹河豚而出名的老馆。菜馆中以河豚命名的菜肴有十余种,如凉拌河豚皮、红烧河豚、河豚烧竹笋、白煨河豚等,令人目不暇接。当时流行的吃法是“一豚三吃”,先红烧,后烧秧草,最后泡饭。
在急不可耐的等待中,朋友聊起了河豚的趣事。没过多久,红烧河豚上桌了,躺在盆里的河豚约有半尺来长,无比肥硕。因为红烧,鱼皮形成厚厚的胶状,酱红色,甚是诱人。紧随其后的是一锅河豚鱼汤,浓浓的淡白色鱼汤,一股鲜美味顿时在鼻端升腾。闻着鱼香,口水在嘴里打转,可是由于心理作用,大家迟迟不敢举箸。
为了打消我们的疑虑,朋友说起了烹食河豚的方法。河豚的毒素集中在卵巢、肝、血液、皮肤等处,烹制起来很有讲究,从清洗到烹饪,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厨师完成。经过多年实践,人们在烹制河豚时,也有一套安全的手法。趁鱼鲜之时,剖腹去脏,然后加盐、矾搓去黏液,再反复冲洗,至鱼肉雪白无血丝时,即可安全食用。朋友边说边拿起勺子,先行试吃起来。
朋友此举,让我想起一种堪称奇特的吃河豚习俗。烹制好的河豚端上桌时,厨师要当着食客的面,先行试吃,半小时后没有中毒现象,食客们再举箸享用。当时我还因为这个习惯,对河豚充满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味,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看到朋友的示范,大家相视一笑,遂不再多想,拿起筷子,享用起来。夹一筷子河豚肉放进嘴里,只觉得舌尖全是鲜美,口感柔滑,胶质的皮口感独特,嚼起来糯糯的,又有点一粒粒的小刺感,是一种极妙的体验。
吃完红烧河豚,又喝起了浓白的鱼汤。雪白的鱼肉、鲜美的鱼白融合在浓稠的原汁里,香气四溢,鲜味十足。那种柔嫩的美,是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的,也是一种食河鲜的新体验。大家被河豚彻底折服,将鱼汤瓜分得一滴不剩,喝完之后,咂巴咂巴嘴,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于我而言,吃河豚是一次难得的味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毕竟没有“拼死吃河豚”的决心,是不敢举箸的,那需要极大的勇气,否则汪曾祺老先生也不会留下遗憾了。
河豚古名赤鲑,其体较短,呈纺槌状,头腹肥大,尾部较细,腹部为乳白色,内有气囊,遇敌害时,能吸气膨胀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张,敌不敢犯。所以,河豚又名吹肚鱼、气泡鱼、鸡泡鱼等。河豚胶质浓厚,食之粘口,古谚有云:“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
河豚,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美味,一种让所有美食家都抵挡不住诱惑的美味。河豚也是一种有个性的美味,它的个性在于它的鲜美,在于它的剧毒。因为它的美味、它的剧毒,河豚成了“致命的诱惑”,引无数名人雅士竞折腰,好食者前仆后继。苏轼曾写道:“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诗人吃荔枝时,仍念念不忘河豚滋味。梅尧臣曾专门作了《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最有趣的是,清人秦荣光在诗中写道:“一部肥拼一裤新,河豚出水候初春。”说的是有人喜食河豚,竟不惜典当自己的新裤子,令人忍俊不禁。
春鲜塘醴鱼文宫凤华
春日,油菜花燃亮长江两岸,此时的塘鳢鱼最为肥美。塘鳢鱼与螺肉、河虾、竹笋、春韭为江南五大春菜名鲜,是春日水乡人家餐桌上的佳馔。
塘鳢鱼通体瓦灰色,头和鳃都大,嘴阔而广,上下唇有一排小钉似的细齿,鱼鳞极细,清蒸、红烧、炖汤、油炸皆可。塘鳢鱼浑身粗糙,不甚光滑,性情温和,喜欢潜伏在水草中一动不动,极易抓捏。
遥记儿时,春风骀荡,荷叶摇曳,远处圩堤上有水牛剪影,牧歌轻飏,一派古雅意蕴。我们来到清亮河边,把小瓦片插进蒲鞋里,再把蒲鞋沉到河里,用淤泥压紧鞋的四周,然后爬到岸边。过一段时间,来到沉鞋瓦的地方,慢慢提起引绳,鞋瓦上了岸,里面准有一条塘鳢鱼趴伏着,摇着尾巴,很不情愿别人搅碎了它的清梦。
钓塘鳢鱼时,在一截铝线中间系上插秧用的尼龙线,另一端系在一根削尖的小木棍上,就成了盛鱼的叫“串子”的工具。
所获塘鳢鱼在木桶里养个三五天,不成问题。等木桶里的鱼够烧一盘时,母亲便从龙缸里拧出几把咸雪菜,烧个雪菜煮塘鳢鱼,那绝对是清醇可口的乡间美味。
塘鳢鱼一身都是蒜瓣肉,白嫩,丰腴,味道极鲜。取几条洗净入锅熬汤尤佳,再劈进几块豆腐,汤沸后,盛于青花海碗里,撒些青蒜花,汤汁雪白、黏稠,浓香直扑鼻翼,抿一口,啧啧,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
最喜乡间美味红烧塘鳢鱼。塘鳢鱼嗤啦入锅,佐以青葱、姜末、红椒,起锅盛入白瓷盘里,再丢一撮芫荽,扑上胡椒粉,色泽明艳,浓香扑鼻,尝之,顿觉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塘鳢鱼清炒时可配上嫩笋和木耳,腮上的两块肉劲道细嫩,大家争相搛食,啧啧称赞。也可焖蛋,佐以葱段,蛋香肉嫩,舀上一勺,其味不逊于银鱼炖蛋。糖醋塘鳢鱼,酥脆香甜,风味隽永,令人沉醉于鲜美的乡土菜肴中。
苏州有道名菜“咸菜豆瓣汤”,菜绿、豆白、汤鲜,其中“豆瓣”的原料就是塘鳢鱼的两块腮帮肉,味道极其活泛鲜美,集鱼全身之精华。此菜荤素搭配、相得益彰,清淡的调味让鱼肉更鲜美,深得食客青睐。
生活在小城,春日时光,格外怀想故园水鲜。一有闲暇,我便来到水乡,伫立在河边菜花丛中,天地简静,菰蒲凝绿,乡愁空旷无边。远处河边有挽裤寻清明螺的村妇,人面桃花相映红。
于是邀二三好友,老屋桑桌,鸡鸣犬吠,乡音土韵,暮色清凉,品咂儿时水鲜塘鳢鱼、昂嗤鱼、翘嘴儿,舌尖上的幸福与亲情洋溢的温馨,恍若隔世。每每桌上鱼刺堆积,清风飒至,月光清澄,蛙声盈耳,顿觉时光绵软,尘世的幸福抬手可握。
金山三味文刘亚荣
上海市金山区位于长江以南、黄浦江上游南岸,其独具地域风味的美食清蒸鲥鱼、响油鳝丝和枫泾丁蹄,令人食之难忘。
清蒸鲥鱼
金山水产丰富。当地朋友讲,只要是淡水所产,几乎都为鲜货。
河鲜之冠者,长江鲥鱼也。
鲥鱼上桌时,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嘴巴已经被鸡头米、马兰头、葛根丸子、豆腐干俘获。朋友招呼说,快尝尝,鲥鱼。我端详着,它的银白色身子黑脊背上开着葱丝辣椒丝花,鱼鳞闪烁,像连绵不断的印章,是锦上的花。尝一口,鱼肉肥腴鲜美,纤细的刺有一寸多长。张爱玲说人生三大遗憾,其一为鲥鱼多刺,我倒觉得吸吮鱼刺,可添回味之趣。
早年间吃鲥鱼有时令局限,讲究“绣球白,鲥鱼熟”,所以称鲥鱼(有时令的鱼)。春末夏初,鲥鱼溯江而上,脂肪肥厚,清蒸最为鲜美。鲥鱼是明清两朝的贡品,清代鲥鱼出水即包上熟猪油,被飞舟快马连夜送至京城,是满汉全席上不可替代的珍品,人间至味。有人为它奔波,有人为它丢了官职。如今,鲥鱼则成了普通百姓的珍馐。
响油鳝丝
鳝丝上桌,黄陶盆,白沿,很敦实,与江南的精致有点反差。黑褐色的鳝丝三寸来长,在盆中俨然一个略略隆起的小山包,峰顶堆着雪白的蒜末和青翠的香葱,像天然山水。久慕鳝鱼的美味,我刚要下筷子,旁边陪同的朋友笑了:“刘老师且慢,尚缺一道工序!”说话间,白衣白帽的厨师端着炒勺走近餐桌,炒勺冒着烟,一股热气呼呼冲进来。厨师嘴里喊道:“各位坐稳了!别烫着。”手翻炒勺,呲啦一声,热油浇在鳝丝上,鳝丝卷曲着,跳跃着,一股蒜香夹着鱼的鲜香扑鼻而来。这就是金山大名鼎鼎的响油鳝丝,色香味之外,还有声音加彩。
我说吃过鳝鱼面,朋友说:“金山这边叫响油鳝丝,没有鳝鱼面的说法,一般也不叫鳝鱼,称黄鳝。”
“小暑黄鳝赛人参”,这是当地人的说法。响油鳝丝所选鳝鱼大小适中,太大则老。六七月间,稻子将熟,捉来鳝鱼,可炒鳝糊,可红烧。最令人牵念的当然是响油鳝丝,此佳肴,出了金山味道就变了。
按朋友的说法,响油鳝丝是金山的一大特色,我琢磨这与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金山枫泾古镇有一条市河,是古时吴越的天然边界线,河北岸至今仍存两块界石,故枫泾古镇又有“吴根越角”之称。金山饮食兼有吴越之地的优势,而又自成一脉,鳝鱼在金山成为特色菜,想必不是偶然。我所记得的鳝鱼面,大概是其他地方的美食,被我混淆为金山的。北方人不识鳝鱼,以为水蛇,我甚至不曾有过吃鳝鱼的念头,可是在金山,我爱上了这道菜。
枫泾丁蹄
含笑花开的时候,在枫泾古镇吃到丁蹄。
枫泾丁蹄的原料,是金山本地黑猪——杜仲猪。第一次吃到的丁蹄呈深琥珀色,宽厚、拙朴,像蹄髈肉与酱铸成的砖,一盘10元,以砖墙的形态与一堆豆腐干呈现在我眼前。盛到白米饭上,肉皮、肉丝、凝固的酱汁,边缘清晰又胶着在一起,自有一番诱人的滋味。
第二次品尝了水晶丁蹄,瘦肉粉红色,肉皮外黄内白,纹理清晰可见,似琥珀精品,汁胶着为晶莹的冻,水晶一样。真是人间好滋味。也是那次,我才知道,具有余年历史的老字号“丁蹄”曾与茅台酒齐名,获得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丁蹄的制作过程,以雕塑的姿态展示。数十只蹄髈在大锅里炖煮着,卤汁浓稠,蹄髈呈酱红色。肉酥软之际,捞出,放凉,将蹄髈里的骨头剔出,肉皮朝下,肉平摊,浇上卤汁,冷却。待蹄髈和卤汁结成冻,就成了。不同的是,一为琥珀样,一为水晶样。深褐色的红亮醇厚,有嚼劲,浅色的鲜美,入口即化,各有千秋。枫泾丁蹄是工夫活,烧桑树根,经三文三旺煮制,皮酥而不烂,肉瘦而不柴,脂肪肥而不腻。别小看这卤汁,凝聚成千上万蹄髈的精华,浓郁鲜美,滋味绵长。
洞庭藜蒿香文葛取兵
春,阳光正好,帅气,养眼。此时,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水绿如蓝,湖区老乡总是要吃藜蒿的。
去旧城,旧时光的街巷尚在,渔巷子、茶巷子、桃花井,随意找一条百年老街,陈旧的青石板,还保留了那么一点诗情画意。寻一家小酒馆,“吱呀”的木门,两三张乌黑的木桌子,古意十足,店子一侧的砖墙上,一定悬挂着一块招牌,上有用粉笔新写的几个字:清炒藜蒿。字不工整,歪歪唧唧的,如藜蒿的那种野气。藜蒿凌乱地摆在竹篮里,水气洇洇,鲜溜溜地泛着绿绿的波光,缕缕清香。临窗而坐,阳光铺洒,窗外是一湖春水,溶溶漾溢,大地一片温润。我感到一股春味与水气阵阵涌来。好久没尝到新鲜的藜蒿了。清鲜,脆嫩,素净,鲜香水腥扑鼻。和其他菜蔬不同,藜蒿生时和熟时的样子都是很好看的。生时绿盈盈的满含着洇洇水气,做熟后不仅姿色依旧,还显得更加润泽透明了,这哪里是菜啊?简直是一碟碧玉簪。只有这时,才可体味文学大师汪曾祺笔下的藜蒿:“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腊肉炒藜蒿是味道最为浓郁纯正的农家土菜,最能代表洞庭湖水乡的民俗民风。
湖区人做藜蒿是很讲究的。要做出上品乃至极品的藜蒿炒腊肉,对原料的要求很高,必须是采自湖洲的野生嫩茎,绿叶红蔓,气味芳香。要选毛衣针粗细的藜蒿,绝对不能用菜刀切,怕粘上铁腥气,而是要用手折掐成寸许长的段。藜蒿的叶子是不用的,蒿茎最好也只留秆尖部分,摘叶子要顺着捏住藜蒿上部,从嫩尖往根部倒着捋,小心翼翼地摘,别伤了嫩尖。腊肉必须是农家自己腌制的土猪腊肉。北风起,腊月至,农家杀猪过年。腌制腊肉,要将新鲜猪肉分割成巴掌宽的条,再把盐均匀地撒在肉条上,反复搓揉,然后肉皮向下,放在大缸里,腌上十天半月后,用青翠的棕叶把肉穿起来,选择有太阳的日子晒几个大日头,再一块块挂在火塘上方慢慢熏烤,熏得越久,腊肉越香。用作配料的红辣椒,也必须是农家自己晒的,这样炒出来的菜,方能香辣到位,让你酣畅淋漓。
原材料选好了,锅烧热,腊肉切成丝或片煎至金黄,再将藜蒿倒进锅,加红辣椒,爆炒稍许。菜尚未起锅,满屋溢香,勾得人涎水直流。待得端上桌来,但见藜蒿清爽鲜嫩,腊肉醇美柔润,黄绿相映,于浓鲜中透出一抹清香,真是绝妙的搭配。其色夺目,其香盈鼻,其味爽口,实乃玉盘珍馐。
在洞庭湖水乡,藜蒿炒腊肉是美味佳肴中的极品,被人吃出了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乡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藜蒿炒腊肉作为打上了浓郁乡土印记的美食,已融入洞庭湖区人民的血脉。
除了炒腊肉,藜蒿的吃法还有不少。比如藜蒿与香干同炒,也是一道家常名菜,一个白如玉,一个翠似翡,珠联璧合;一个香得飘逸,一个香得醇厚,相得益彰;一个来自山野,一个出自坊间,门当户对。藜蒿浓厚的香味和香干浓郁的豆青味经牙齿撮合,还能混合出一种只可意会的清香。另如“藜蒿炒肉丝”,经过冬天的厚味滋补,更觉藜蒿清鲜不腻,脆嫩味美。还有“冷拌藜蒿”,将藜蒿放在沸水里烫上数分钟,捞起后用盐、味精、香油等拌之即可。也可用藜蒿烧汤,荤素皆宜,成汤后,飘起根根青绿的藜蒿,色香味俱佳。无论哪种做法,都是绝好的美味。
我最喜清炒藜蒿。旺火急就,除了少量油、盐外,不放任何佐料,翠色可掬,味虽寡,却是最本真的。一盘鲜绿油亮的藜蒿端上餐桌,我想整个江南的春色已经尽入我的胸臆。每次吃藜蒿时,都有把春天含在口中的感觉,仿佛那桃花春雨江南已永久地留在肚腹中,印在记忆里。
藜蒿仿佛是人间烟火的诗意画,不仅是乡下人犒劳自己的上好食材,也是他们招待客人、走亲访友的佳品。湖区人民出差会友,往往会捎上几把码扎得整整齐齐的鲜嫩藜蒿,让远方的朋友分享家乡风味。漂泊异乡的游子更是刻骨铭心地记着家乡的“神草”,逢年过节返乡时,总要带几把藜蒿回客居地,即使不能回家的,也要托人给自己捎回几把,聊解馋涎和思乡之情。
一盘碧绿的藜蒿,冒着热气,透着丝丝香味,江南的春天便永久地留在人生的记忆里了。
一盘清炒藜蒿吃完了。洞庭湖的春,正在藜蒿香里越来越深,越来越鲜明。
荆沙甲鱼文汪小科
湖北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鱼鳖水产丰富,美味云集。其中,荆沙甲鱼是一道颇为有名的地域美食,入选“湖北十大经典名菜”。
我国食甲鱼的历史悠久,《左传》中就记载了春秋时期人们食甲鱼的故事。宋代诗人陆游也曾在诗中写道:“鼋鼎若为占食指,麴车未用堕馋涎。”
荆沙甲鱼以长江中的野生甲鱼为主料,兼具烧、焖、炖的做法精髓,味道和口感别具一格。
食不厌精。烹制荆沙甲鱼,每一道程序都马虎不得。先将甲鱼宰杀、洗净,剁成块状,千张切丝,入沸水中焯半分钟,放入火锅中打底。然后将甲鱼入沸水中焯1分钟,捞出,再倒入六成热油中滑2分钟——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甲鱼的原始鲜美。炒锅上火,加入猪油,烧至六成热,下姜片、红油、豆瓣酱,大火炒香,再下入甲鱼,煸透,入味。随后烹入料酒,加入汤汁和调料,大火烧开,再改文火煨制15分钟,至肉香味美,汤汁醇厚,加入些许味精、白糖提鲜,最后起锅盛入火锅,一道荆沙甲鱼便做好了。
荆沙甲鱼端上桌后,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只觉酱香浓郁,肉鲜味美,绵糯润口,汤醇味辣,果然是“食中至味”,名不虚传。
荆沙甲鱼不仅是传世佳肴,更是滋补瑰宝。中医认为,甲鱼肉气味甘、平,能益气补阴虚、治久痢虚劳。甲壳气味咸、平,具有疗温症、除骨热、滋阴补气之功效。如今,荆沙甲鱼以其鲜、糯、醇、香的独特口味赢得广大食客的青睐,甚至被端上国宴,被视为四季滋补佳品。
征稿启事
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大运河旅游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