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地图是怎么绘制的?
古代的旅游地图实际挺多,不同于现代的“旅游地图”的精确度真实,古代的“旅游地图”更带有艺术气息,很多地图都是由有一定绘画功底的画师所绘制。或者写意,或者工笔画写实的。不得不承认,在古代没有任何现代这么高级的测量技术,能绘制出地图来是非常难得的。古代绘制地图也用了格子法,然后逐步绘制,而且也有专业的测量人员和测量工具,不过确实挺辛苦的,在初级阶段,是靠人步行或者带着尺子量,这要是绘制个全国地图,这绘个图要到何年何月,当然估计也有分工,但是分开人一天又有走多远呢?工作量和精确度也难得保证。
孔林孔林孔林后来汉代测量地图的专用马车,马车分为上下两层,每层都有一个假人。车行一里时,下面地假人就会击鼓一次,车行十里地时候,上面的假人就会响铃一次,专业测量人员只要记铃和记鼓数就行了。这就大大减轻测量的劳动量了。这方法叫“记里鼓车”。所以古代地图一般称为舆图,舆就是马车的意思。不过古代绘制地图的方位用得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古代绘制地图专用车二、古代地图有哪些?
其实中国古代地图同现代一样也分不同用途,分为军事用途、地形用途、行政区划用途,当然到了明代旅游类地图出现的就比较多了。
海内奇观西山图说海内奇观西山图说海内奇观西山图说比较早的纯粹描绘景观并很详细是大约绘制在元明期间的《西湖清趣图》就是描绘西湖的“全景式地图”,西湖的所有景点均在图中得到体现,此图不同于其它一些中国绘画作品只是单纯写景,而是一个全景式的偏旅游的地图,犹为珍贵。
《西湖清趣图》局部罗洪先《广舆图》和桂萼《皇明舆图》主要是疆域类的地图。类似于行政区划类地图。北宋的《历代地理指掌图》、《今古舆地图》和《地图综要》是属于现在的标准地图,前两者还兼备考据功用,对历代同一地的地名变迁做了标注。明代的《筹海图编》、《甘肃镇战守图略》、《陕西四镇图说》是军事用途地图,并充分证明明代对于地图是相当重视的。明代《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是一幅青绿山水地图长卷,长达30米。这是明代中叶宫廷专为皇帝绘制的汇报式地图,更类似于现代的地形地貌图。
旅游地图更是通俗化的,古人实际是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在当时游山玩水是文人常走出去有些是寻找古代墨迹以学习提高,有些则是要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好多诗篇都是文人在旅游过程有感而发的。
海内奇观-金陵图说海内奇观-金陵图说海内奇观-金陵图说海内奇观-金陵图说三、比较出名的旅游地图有哪些?
因为古代的古籍散佚严重,很难说旅游类地图到底是最早在哪个朝代出现,但在明清代却有三部比较典型的描述名胜名山的”旅游地图“。
海内奇观-茅山海内奇观-茅山海内奇观-茅山古代旅游地图实际是很有价值的,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版画刻印,不只是实用性强,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也是研究中国版画史的重要参考艺术资料。
海内奇观虽然名胜古迹,可以靠问路,但是问路指路这种实际也挺不靠谱的,很容易走冤枉路,就拿现代旅游来说,走错路就要走很多冤枉路的,在古代交通不如现代发达快捷的情况,这要是走错路是要累断腿的节奏,而有了旅游地图,自然就是比较轻松点了,起码不会走错路。
《新镌海内奇观》就是描绘详尽,对于每个名胜都列举距离参考地点有多少里,而且还挺先进的标注多个参考地点距离,这就很厚道了,据说刊印发行之后是非常畅销的。
第一部就是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新镌海内奇观》,是导游功能比较显著的地图,绘者杨尔曾,(本书前两卷已经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上传)。这本书收录了明代已经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名山,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导游类地图,也是旅游参考地图。这本书还对各个名胜古迹做了描述,有些名山名胜名称同现代名称略有不同,也是研究中国地名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第二部是大约清初刊印的《天下名山图》,描绘了仙都山,沂山,霍童山,女几山,天平山,姑射仙洞,支硎山,飞来峰龙泓洞,永州府西山,罗浮,雪山,岳阳,广武山,苏门山,蒙山,孟山,王屋山,天目,九疑山,白岳,武功山,西山,真仙岩,昆仑山等61幅。
仙都山图沂山第三部是明代的《名山图》,描绘了径山,浙江云门山,岘山,招宝山图,雪窦山,会稽山图,东山,四明山,五泄山,龙泉山,沃洲山,天姥山,普陀山,天台山,金华山图,烂柯山图,三衢山,富春山图,小金山,雁荡山图,云山图,二酉山,月岩图,澹岩山,朝阳岩图,永州府西山图,青城山,修觉山,岷山图,峨眉山,云台山。七曲山,平蓋山,安乐山图,邛崃山,福建方广岩,壶公山,武夷,泉山图,九日山,岐山图,栟榈山,七台山,福建莲峰山,霍童山图,韶石山,东山,罗浮,白鹤峰,七星岩,桂林,隐山,都峤山,勾漏山,白石山,真仙山,鸡足山图,雪山图,方丈山,阿庐三洞,飞云岩等名山,收录比较齐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