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热闹的暑期已接近尾声,酒店业者纷纷交上“暑假作业”,其中大部分数据令人振奋,市场发展的新特征由此显现,但一些经营方面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热闹的暑期,究竟给酒店行业带来了什么?本期,刊登了几位酒店业者的思考。
天津市旅游协会饭店分会副秘书长谷安迪:业者需理性面对每一次回暖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显示,今年7—8月,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到13.31亿人次。8月25日,携程发布《年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市场较年实现全面增长。消费者呈现出游半径增长、出游频次提升、愿为体验付费的趋势,酒店度假成为暑期消费热点之一。去哪儿数据显示,年暑期首周出行的机票预订量较年同期增长了近三成,酒店预订量增长了1.4倍。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压抑之后爆发的公众出行意愿有多么强烈。
然而,即便是暑期游大规模的“井喷”,也并不代表所有类型的酒店都能赚得盆满钵满。笔者在与各地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客人的暑期出行选择往往与城市目的地的吸引力相一致。网络上热烈讨论的高房价、一房难求等,大概率集中在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目的地城市,而对于那些缺乏知名度的旅游地区的酒店而言,这个暑期有着太多失望和失落。
但是,在一些热点地区,酒店的生意就一定好吗?也不见得。传统模式的酒店收益管理策略失灵的现象不容忽视。具体来说,就是在需求量飙升的情况下将房价抬高到极致,超越了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范围,让其敬而远之。比如,笔者在走访新疆的过程中,就曾了解到某地因为酒店和民宿价格虚高,游客纷纷转而预订帐篷营地,致使酒店入住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
不能不说的还有暑期顾客满意度问题。当被疫情重创了3年的酒店业面对被压抑了3年的出行热情集中出现时,缺人力的酒店会出现力不从心。然而,一旦消费者反复吃亏、持续失望之后,未来的火爆是否还会如期而至,是业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世界经济环境增长放缓是一个大趋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是一个新现实,而在这样的大势之下,“该来的总会来”的旺季增量未必总是如期而至。因此,业者应更为理性地面对市场每一次回暖、每一个高峰。
客观而言,酒店市场迅速恢复的难度较大。为了扶持酒店业复苏,上半年,相关部门连续推出了高效且有针对性的利好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政策所助推的增量已经在暑期充分释放。
那么,未来,酒店业应该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收益增长呢?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新环境,收益的新学问应该是与性价比的均衡,即在消费审慎和消费保守的消费者主导思想之下,谁能够更高效更有创造性地强化产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平衡,谁就能够赢得市场,获得收益。
正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境外一些大众时尚服装品牌的崛起一样,面对消费更为理性谨慎的客人,在保证他们对生活美好向往、对时尚和风格追求的同时,满足他们对于高性价比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