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旅游 >> 天津旅游前景 >> 正文 >> 正文

盘山,天津难得的自然风光,相传乾隆独钟唯

来源:天津旅游 时间:2023/3/14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http://m.39.net/pf/a_4530121.html

作为一个旅游者,来到天津以后,叮叮是有些挣扎的,如同天津当地人说的,除了房子,没有什么其他可看的资源。不过,张哥却说,有一处地方叫做盘山,即便拿到全国去比较,也有其胜人一筹的地方。

开始的时候,以为张哥只想逗我开心,并未当真,不过,好歹也是一处青山秀水的地方,对于这几天总是被传统建筑、西洋建筑缠绕的我来说,确实是一处换一个风景换一个心情的好去处。

01盘山有辉煌的过去

除了天津城区,一路向北,来到蓟县境内,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车程,才来到目的地——盘山风景名胜区。

去盘山的路上,开始复习对于盘山的资料,盘山的过去,极其辉煌,在历史上,甚至与故宫、泰山、黄山、西湖齐名,因为地处北京东边,曾被作为京东第一山而闻名天下。从东汉末年开始,就有文人雅士隐居在此。

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和文人墨客都来此游玩,并且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目前流传于世的关于盘山的诗篇就有近首。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融合了自然山水和名胜古迹,成为佛教文化和皇家文化相融并济的旅游胜地。

据说酷爱旅游的乾隆皇帝来到盘山游历之后,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慨。因为盘山风景优美,而离京城又不远,乾隆皇帝一生共有32次来到盘山游玩。

根据康熙年间的《盘山志》记载,盘山有着步步有景的特点,十峰、八岭、八峪、九岩、十一洞、二十六名石、五桥、四沟百余座塔、七十二寺、庙、庵等不一而足。

盘山的特色,有人将其分成三段,每一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大致可以总结为:上盘松胜,中盘石胜,下盘水胜。

而且盘山四季景色各异,夏天时节,满山郁郁葱葱,再过两个月,秋天来临,可以闻到百果飘香,看到红叶满山。

02盘山风景各异

验票进了景区,迎面就是乾隆皇帝的石刻诗词碑刻,通过这一方石刻,向所有游客昭示着盘山不一般的历史地位。

1、下盘

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个大红色的“缘”字,都是凡夫俗子,叮叮和张哥也和其他游人一样,在此合影留念,感谢这缘分,让我们和心爱的人相依为命,共度一生。

盘山最优美的景致,应当是三盘暮雨。说是雨,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喷泉。只见一汪清泉,在石头中汩汩地冒出。这股泉水,纯粹是因为自然的力量,让地下水冲破了地层的束缚,冲向自由的空间。这种泉水,在其他地方着实少见,当然,人工的很是常见。

难怪三盘暮雨被当成了盘山的标志性景点。这些冒出石头的泉水,在山间的风儿一吹,顿时就弥漫开来,犹如飘起了蒙蒙细雨,特别是傍晚时分,这种景观更是壮观,才有了三盘暮雨的称谓。

山有了水,才能显出它的灵气来。除了三盘暮雨之外,山中的水随处可见。走过嗽峡,就可看到山间挂着无数条瀑布,正好是夏季,属于雨水最为丰沛的季节,水流显得比往常大了许多,让很多游客纷纷举起相机留影。

一些孩子,看到这些清澈的水幕,更是挪不开步子,尽情地嬉戏玩耍,而一些大人,还有些羞涩,只是浅尝辄止,在水雾前驻留,给艳阳下的自己稍稍地降降温。

2、中盘

来到中盘,泉水瀑布明显减少,不过,随处可见的石刻大字不停地映入眼帘。在众多的石刻当中,几个大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入胜”石刻据说是清朝末年军机大臣荣禄所写。

其实,中盘的石头,并不是指石刻,而是是那些奇石,比如东甘涧观音庵南岭上的天井石,上面刻有天池两字,大石头底下有几块小石头垫着,石头上有一个一尺深的小井,里面存放了一些泉水,将水舀出,井里的水马上又被填满,但是不会溢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千象寺后面的摇动石,推动一下,就会晃动,但是从来不会掉落。更有骆驼石、悬空石和喝断石等等,形神兼备,让人目不暇接。

3、上盘

走过中盘,看过那些情形怪状的石头,盘山才走得一半,继续向上,可以看到上盘胜景——怪松。

其实,一路登高,跨过仙人桥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一株稀世珍宝迎客松,据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有了年的历史,难怪人们总是用松树来作为长寿延年的象征。

走过万松寺的时候,在望海楼的遗址上,可以看到一株已经有年历史的凤翘松。这棵松树,生长在陡峭的崖壁之上,并没有像其他树木一样向上生长,而是平行于地面生长,犹如一只挥着翅膀飞翔的凤凰,因此得名凤翘松。

而在盘山顶山,在自来峰的松树林中,有一株松树显得十分特别,名为挂钟松。这棵松树有十几米高,在枝干分叉的地方,有一道凹痕,当年,这棵松树上挂了一口铁钟,重量达一千斤。据说早在唐朝年间这棵松树就已经存在,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整整大半天的时间,叮叮和张哥在盘山之中,欣赏着奇石、奇石、奇松的千姿百态,炎炎夏日带来的酷暑一消而散。当然,收获更大的,就是对天津的自然景观,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