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年2月1日衡水市六届六次会议批准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衡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规划期为—年,展望到年。
第一章-第五章
发展目标
围绕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京津冀科技创新支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主导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建设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力争跨过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一、打造“南北创新轴”聚焦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以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以整合市内外科技资源为发力点,培育提升一批比较优势突出的创新型园区,形成“两核五园”为支撑的南北向创新轴带,提升衡水整体创新能力。“两核”即衡水科技谷和雄安衡水协作区。“五园”即衡水农业科技创新谷、衡水数字产业园、冀深智能康辅器具产业示范区、武邑智能安防产业园和衡水创新港。
二、实施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短板,打造链条相对完整、产业带动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链......
三、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工程引导各开发区重点培育首位产业,全面提高技术、项目和人才承载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衡水高新区按照“引领衡水、链接雄安、辐射周边、协同京津”的定位,科学编制实施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体系,建成国家高新区。支持安平高新区纳入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衡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在设施蔬菜、设施葡萄种质资源创新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实施突破,推动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
其他,略......
第六章做大做强创新主体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培育与引进并举,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一、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健全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推进行业重点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实现强强联合,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二、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深化衡水高新区与中科院等研发机构的合作,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打造全省协同创新示范样板。继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为媒,推进创新技术与企业、创业团队与资本、落地项目与园区对接,落地一批高科技项目。
三、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第七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
一、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坚持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需求,绘制产业人才需求地图,研究制定人才需求、项目和政策“三张清单”,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实施衡水学子回归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回乡创业、回报乡梓。强化政策激励,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在我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给予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统筹抓好科技型企业家、科技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科技技能人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搭建创新型人才集聚平台坚持以平台引项目、聚人才,实现集约引才、高效聚才。做强做优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增强创新平台引进集聚人才的载体作用。鼓励企业到京津等地乃至国外建立研发机构,聚集急需人才。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面向重点企业开展应用研发。
三、创优人才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人才培养链,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和高端人才“双聘制”,实现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人才自由流动。加强创新人才创业培训,提高创业主体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登记认定制度,探索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衔接。落实湖城英才卡制度,解决好人才在住房保障、户籍办理、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创造宜居宜业宜研的良好环境。
第八章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发挥市场激励创新的根本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技术、产业、金融、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发展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全域创新能力。
第九章推动制造强市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链式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转型升级中提供优质供给,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一、改造提升产业链实施产业链现代化工程。围绕丝网、工程橡胶、复合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依托优势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分级管理,推行“链长制”,完善产业链全景图,将各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为“链主”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协同,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园区,提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航空母舰”。
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三大主导产业,加强精准分析和顶层设计,针对各大子行业的细分行业,建立“两图两库N指数”。
“两图”,产业现状图,明晰产业基础、薄弱环节、提升空间;产业链全景图,明晰产业链构成、产业分布、行业细分。“两库”,目标企业库,梳理出本行业国内国际前三名和世界强、中国强、行业百强企业,选定家对标赶超目标或合作对象;
到年,打造1-2个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基本建成集群化、绿色化、多元化、高端化新材料产业体系,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0亿元,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
巩固提升食品及生物制品产业。围绕粮食加工、油脂加工、饲料加工、果蔬加工、肉制品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调味品、酒水饮料、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11个食品细分市场,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产品、高端特色乳制品、绿色方便休闲食品、优质酒和健康饮料产品。到年,食品及生物制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细分领域领先优势持续巩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
三、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聚力发展数字产业。依据“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示范引领,坚持重点突破、突出特色亮点,坚持政府引导、强化市场主导,坚持基础先行、保障信息安全”的发展原则,积极引导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强数字经济相关产业、人才、运营等机制方面的创新......
到年,力争全市数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引进培育服务机器人产业。依托桃城区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产业园,瞄准家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引培力度,强化创新资源投入,力争在传感器、视觉系统、执行机构等基础部件方面取得突破,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
依托北航天宇长鹰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中小型无人机研发、制造、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应用范围广、市场空间大的无人机技术及其产品。到年,服务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四、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各县市区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落实,继续开展“千企转型”行动,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全国特色产业名城。到年,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营业收入超亿元。
五、积极发展医疗应急产业立足医疗器械、生物制品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发展医疗应急产业,在防护消杀用品、医疗康复器械、其他相关产品3大方面,实施扩产能、增品种、上项目系列措施,构建防护口罩和防护服、医用护目镜、消杀用品、医疗器械、集成箱房5大产业链,建设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基地、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基地、集成箱房产业基地。围绕家庭防护、公共卫生防护、生态环境防护、社会公共安全防护等领域,研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应急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到年,全市医疗应急产业生产储备能力、保障支撑能力和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主要产品及配套产品营业收入力争达到亿元以上,其中防护消杀类及相关产品达到20亿元以上。
第十章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构建新技术支撑、新业态引领、新模式广泛应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建设京南现代物流基地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方面,构建“一核、两轴、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以衡水国际陆港为依托,建成集公铁联运枢纽、供应链金融、大数据中心、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及智能仓储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国际内陆港,完善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建设冀东南地区中欧班列集散地,实施港区联动和口岸一体化发展,建成衡水现代物流枢纽核心区。
“两轴”,建设大广高速、京九铁路的南北纵向物流轴,重点推进冀州恒通棉花物流园、枣强冀东南商贸物流园区、饶阳中冷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石黄高速、石德铁路的东西横向物流轴,重点推进深州安华国际物流园、桃城区冀通快递物流园、阜城县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
“多节点”,依托县域特色经济,建设特色物流节点,冀州区以康复辅助器具和医疗应急产品物流基地项目、明仁堂药业、德信医药科技构建医药物流节点,饶阳县以新发地项目、春阳市场、张岗禽蛋物流园、留楚镇电商物流产业园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枣强县以九号仓项目、菜鸟物流、圆通快递发展快递物流节点,安平县以聚成物流推动丝网物流节点。
产业发展方面,推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物流,建设共享共配中心,支持滨湖新区互联网物流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化、宽领域、全流程、大平台、广生态的智慧物流模式。培育应急物流,抓好武强县、故城县、武邑县、安平县的应急物资储备项目,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仓储、集配和中转功能。
发展智能快递,推进邮政普遍服务与快递服务一体化、智能化建设,做好寄递服务末端智慧化升级改造,建成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智能快递服务体系。到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市生产总值比率较年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智能快件箱投率达到15%。
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全面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打造枣强大营裘皮、安平丝网、武强乐器、武邑金属橱柜、冀州医疗器械5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带,创建枣强大营裘皮、故城裘皮、安平丝网、饶阳蔬菜等8个省级以上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培育一批国内(省内)电子商务平台。
支持企业扩大网络销售,推广线上线下、直播电商、社区电商新零售等数字商务发展新模式。积极做好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及电商品牌创建工作。推进电商大数据二期等项目建设,每个县市区(衡水高新区除外)建立一家京东商家服务中心。到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亿元以上,网络零售额达到亿元左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以上。
二、建成京津冀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全力构建“一核三带六极”文化旅游新格局。完善重大旅游基础设施,推动衡水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衡水湖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核心区。
推进滏阳河都市休闲文化产业带、滹沱河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带、大运河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带三带建设。打造董子文化、乡村旅游、冀文化、音乐旅游产业、马产业、以岭中医康养六大增长极。
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市县创建工程,规划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国际视野、全球理念、全国格局、衡水个性”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实施文旅融合示范、研学旅游促进、科技赋能文旅等一批重点工程,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集约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优质化,提高“日升月衡水韵湖城”知名度。
到年,力争跻身全省文化旅游第一方阵,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总收入达到亿元以上。
三、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推动医养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建设衡水冀深智能康辅器具产业合作示范区,培育一批康养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打造衡水京南医疗康养基地。
加强与先进地区康养产业合作,支持引进高端康养产业研发机构、总部或产业组织,推动衡水高新区、滨湖新区、故城县建设康养产业研发基地、康养产业园区、医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开发湿地疗养、森林康养、温泉浴养、研修康养等健康旅游新业态,培育区域品牌康养机构。推动中医医疗、养生机构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试点,每个县市区建成1家以上由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医养中心,打造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建设一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或改扩建2-3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到年,形成较为完整的康养产业链,构建具有衡水特色、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康养产业体系,创建2家以上国家或省级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
四、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抢抓雄安新区建设全国金融创新先行区的重大机遇,深化金融合作,探索设立雄安新区金融业延伸聚集区,引进各类金融业态及金融科技企业来衡展业,支持数字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设立衡水市首贷服务中心,引导重信用的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发布融资需求和信贷产品,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立信息共享、隐私保护和互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精准智能匹配和风险预警处置。到年,基本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
五、积极培育通航产业围绕饶阳通用商务机场、故城货运机场、桃城体育运动机场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饶阳通用商务机场,重点发展公务(商务)飞行、应急救援、短途运输等航空服务临空产业,开通饶阳至北京、天津、济南等中短途航线,建成衡水地区对接京津、服务雄安、联接冀鲁的空中交通枢纽。
故城货运机场,重点开展航空物流速递,依托现有的衡德物流园,吸引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入驻,疏解北京航空货运压力。
桃城体育运动机场,重点培育“低空产业经济”“航空体育运动”品牌,建设衡水航空运动小镇,发展航空运动旅游、通航智能智造、通航运输物流、通航服务等产业,打造航空制造、休闲体验、职业培训、展示交易、维修服务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以通航运营为核心,带动航空体育运动、通航服务保障、研发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十一章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推动标准、设计、质量、品牌、信誉“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公共管理、文化“六大质量”,城市发展质量优势显著增强。
第十二章发展数字经济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
一、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围绕丝网、工程橡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行业,开展“机器换人”行动,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河北英凯模机械设备数控化、河北宝力数字化车间等一批无人车间、智能制造示范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每年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4家以上,到年,规上企业全部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12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推进中关村智能制造(武邑)协同创新园建设,强化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打造丝网、工程橡胶、轨道交通材料等智能化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数字技术与交通运输、物流、邮政快递、批发零售、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与雄安新区在物流、“互联网”等领域合作,形成更加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鼓励骨干商贸企业及传统便利店加快智慧化升级,支持深州市“鲜天下”网购电商平台等我市特色电商平台发展,推动更多衡水产品走向全国,依托电商平台创新服务内容及模式。推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旅游、养老、医疗、教育、体育等深度融合,丰富服务产品供给,提高服务便利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信息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服务。支持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影视、新媒体等数字服务创意发展,开发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完善文化惠民消费信息平台功能,搭建文化项目线上线下推广、展示、销售平台。
支持融媒体中心建设,完善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互联网媒体传播体系。推进衡水内画、武强年画、衡水法帖拓印技艺等传统工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加强农业数字化应用。依托省级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4个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农业部门服务、监管、决策分析能力。
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积极培育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点),优先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在故城东大洼、桃城区邓庄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行示范,推进武邑志豪数字化养殖等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以数据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和服务决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贯彻落实“互联网农村电商”战略,加大农村电商的覆盖率,建立深入每一个村镇的物流运输,服务更多的农村居民,到年,全市农村网络销售额达到亿元。
提高信息惠农水平,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户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服务。建设衡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实现市、县、乡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三级管理。
二、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创新发展,支持前沿技术创新,加快关键产品研发,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以中国雄安(衡水)超级计算中心建设和完善提升衡水大数据中心为契机,以数据清洗为切入点,构建集数据采集、清洗、应用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抓住信息技术和产业新一轮分化和重组的重大机遇,引入5G传输核心元器件生产项目,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大力推动智慧教育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教育中心和大数据双创人才孵化基地。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等各环节协调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力争每年新增规上数字化企业5家。布局区块链。加快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物联网、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及供应链等领域的应用,有效解决身份精准识别、数据实时存储、信息全链条共享安全隐患等问题,从而在整个链条上形成完整、流畅、不可篡改的信息流,提高应用领域的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推动金融、物流、医疗及食品安全等产业健康发展。
第十三章建设智慧衡水以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协调推进数字平台、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构建数字化城市体系,建成具有衡水特色的京津冀地区智慧城市。
一、建设数字平台打造城市智能中枢,依托衡水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立智能监测、统一指挥、实时调度、上下联动的城市运行体系。聚合行业应用系统和数据,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支撑城市重大决策,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开展数据开发和增值应用创新,激发数据价值。统一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应用,建立数据开放管理机制,形成衡水数据资源归集、共享、交换的中枢节点,为各类系统、应用提供基础的存储、运行、交互、安全服务,推动我市政府数据开放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二、建设数字政府打造一体化智慧政务,推进电子政务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规范网上政务服务事项,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建设上下互联、覆盖全市的统一规范、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衡水政务服务云平台,推进市直部门业务系统(非涉密)逐步迁入大数据中心。建设全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库,汇聚整合人口、法人、信用、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相关数据。建设政府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政府数据综合利用和向社会开放。依托“一网(电子政务外网)、一库(政府服务大数据库)、一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大幅提升网上办事服务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三、建设数字社会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坚持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美好愿景与近期效果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解决城市管理难点,优先考虑市民关切,以重要领域的率先突破带动智慧城市和数字衡水整体提升,构筑衡水未来新的战略优势。完善以“智慧城市”为中心的智能化治理网络,构建“平台通、数据通、应用通”的智慧城市体系,优先建设基础性、平台性、民生性工程,实施一批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区项目,加快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努力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
到年,主城区实现良性、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全市县城智慧城市全面展开,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初步形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网络空间及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进社会服务数字化。
创新服务模式供给,促进信息技术与医疗、养老、教育公共服务领域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新模式。
医院,创建互联网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网上预约分诊、随访跟踪等“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支持建设智慧健康养老创新中心、养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健康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市县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发展互动教育、个性定制等在线教育服务。推动交通出行、购物消费、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新型数字生活。
发展数字家庭,加强数字技能教育,提升公民数字素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打造数字乡村和数字社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丰富“三农”信息应用服务,健全农村数字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推进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动农民生活数字化转型,提升农村环卫、村庄安防等数字化服务水平。
加快数字社区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智慧社区样板,探索建立虚拟深度融合的数字孪生社区,鼓励社区建设智能基础设施,完善资源数据体系,打造智慧社区融合服务平台,夯实标准规范、网络安全和建设运维三大支撑体系。
到年,市区主城区社区全部建成智慧平安社区。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共享数字生活。
第十四章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协同,推进体制机制融通,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深化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着眼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空间布局,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便捷程度和通达深度。
推进雄商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谋划研究保衡、衡邢城际铁路,加强与北京、雄安轨道交通联系,构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多层次的现代轨道交通网络。
加快邯港高速、京德高速衡水段建设,提升衡水到雄安新区的快速干线公路等级,完善区域一体化公路网络。推进饶阳通用机场建设,围绕“服务雄安、空铁一体”,打造雄安新区的商务机场,带动通航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到年,基本建成连接京津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深化产业对接协作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推动产业对接从“承接”向“合作”转变,共同打造区域产业链。借助京津丰富的产业和技术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安平丝网、武强乐器、深州机械装备制造、武邑金属橱柜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展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加强与京津科研院所和京津企业的合作,加快京津技术在我市孵化转化,大力发展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推进衡水大数据VR创新产业园、以岭万洋制药研发项目二期、中科衡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备示范机组等项目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依托衡水高新区、滨湖新区、饶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雄安-故城产业生态城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发挥比较优势,搭建特色产业合作平台,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与京津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新型产业集群。
三、建设区域生态涵养区推进衡水湖区域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修复,打造“京津冀最美湿地”。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治理PM2.5为重点,集中实施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实施水生态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大生态工程;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建立土壤污染管控长效机制,筑牢京津良好生态支撑。
四、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依托基础教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布局,进一步推进与京津高校、职业院校的战略合作。
加强与京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通过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师资培养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逐步扩大京津冀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医疗机构范围,通过“名医入衡”、京衡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中医药文化在衡水的传承和发展。医院新院区,借助北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联合构建京衡中医药医疗区域中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重点推进冀州耄童康养智惠社区驿站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带动大健康、器械、辅助设备等上下游企业联动布局。加大面向京津招才引智工作力度,落实京津冀劳动关系协同发展协议,推进京津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京津冀劳动力就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探索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产业链互补、创新链协同、要素配置一体化、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建等突破性政策措施。强化协同创新,聚焦“32”市域主导产业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加强与京津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对接,协同共建一批高层次科技平台,推进衡水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中心、中关村智能制造(武邑)协同创新园、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抢先搭建“京衡”“津衡”地区协同创新联盟,以项目联合、技术联合,带动衡水科技创新跨步发展。
第十五章规划建设雄安衡水协作区抢抓雄安新区建设战略机遇,围绕近期“雄安建设、衡水配套”和远期“雄安研发、衡水制造”,把雄安衡水协作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科学规划协作区产业布局近期,按照“一区五园”的模式规划建设雄安衡水协作区,构建绿色建材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安平县布局绿色建材产业园,饶阳县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深州市布局智能家居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远期,主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围绕雄安新区的基因工程、生物育种技术,依托协作区的农业基础,)在协作区培育发展医药、食品、育种等生物产业的中试和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围绕雄安新区在新型能源材料、高技术信息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需求,加快新材料领域研究成果在协作区的落地转化,构筑新材料产业高地。智能装备产业,主要运用雄安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改造,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
二、完善协作区交通路网。利用黄石高速、大广高速、G、G等现有交通线路,加快国省干道提级改造,谋划两条到雄安新区的快速通道,提升改造保衡线,规划建设S向北直通雄安新区的道路,加快构建“七横四纵”的对外交通路网。加快三个县市之间骨干道路对接,建设协作区连接衡水市中心城区的道路,完善提升与周边县市的快速交通连接,统筹协作区跨河域桥梁建设。
三、构建协作区物流配套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配套服务功能。结合现有道路网络及对外交通路线情况,在雄安衡水协作区规划3个物流园区,分别是搬迁后的聚成物流园区、新增的大宗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园区。
聚成物流园区主要承担启动区(安饶片区)一般货物运输;
大宗物流园区主要承担建材、装配式建筑等大型建材类产品的运输;
冷链物流园区主要与绿色食品产业园规模相匹配,为雄安衡水协作区提供高质量的冷链快递物流服务。
四、加快推动协作区建设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布局、高水平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扎实推进雄安衡水协作区建设。
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高效指挥协调机制,成立雄安衡水协作区建设组织机构,协调推动雄安衡水协作区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并推动落实。建立深州、饶阳、安平协作发展机制,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加强与雄安新区在产业、服务配套、合作共建等方面全面对接和资源整合,将雄安衡水协作区打造成为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主要支撑区、产业协作配套的主要承接地。
第十六章推动衡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促动,推进园区“二次创业”,提升衡水高新区综合承载能力,全力争创国家高新区。
一、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构建“领军企业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基地产业基金”的集群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四个主导产业园区。食品医药产业园,重点向功能饮料、休闲食品、生物医药领域发展,推进养元植物蛋白饮料、以岭万洋制药等项目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园,重点向新能源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能源资源勘探设备、风电配件制造领域发展,推进中国移动物联网电子产品、斑马整车、中科恒道勘探装备、高硕高速铁路配件等项目建设。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园,重点向新材料、精细化工领域发展,推进中科钒钛、镍基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工程橡胶产业园,重点向公铁交通配套、海工产品领域发展,推进中铁建、丰泽橡胶等项目建设。
到年,产业集聚度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推动产业逐步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
二、构建全市科技创新高地加强衡水科技谷示范带动作用,加大项目就地转化率,每年引进孵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20项左右。
实施宜租则租、宜售则售、租售结合的“工业地产”模式,通过合作共建、股权投资、空间租赁或购买等多种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园区运营商。
推进中科恒道、中科汉禧、衡发动力等项目投产运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本地产业化。推进中科钒钛、镍基新材料等在建项目通过对外输出技术产权、开展股权合作,实现异地产业化。加快科技谷空间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加强科企合作,推进衡橡科技、冀衡化工等龙头企业与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和创新战略联盟...
三、推动企业提质增效重点支持养元、老白干、中铁建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促做成行业前5位。培育企业挂牌上市,推动冀衡药业、宝力集团、丰泽公司在主板上市,培育中铁建、衡橡科技等一批后备上市企业...
第十七章全面推进滨湖新区建设坚持保护与发展并进、新城与产业融合,建设高质量非首都功能疏解综合承接平台,高标准打造文化旅游发展高地、京津冀教育高地、环京津生态康养产业平台、京津冀重要会展节点、京津冀总部经济发展集聚地,建设生态公园新城、文化旅游湖城、活力宜居乐城。
一、建设生态宜居新城融入“城市会客厅”“公园城市”理念,科学编制48平方公里新城建设规划,统筹“三带、双心、一环、多点、多廊”空间结构布局,强化沿湖沿线规划管控。加快产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片区改造提升,协同推进城区开发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生态涵养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老百姓的“乐活地”。依托衡水湖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引入以会议展览为载体的功能业态和以住宿、商业、文化、娱乐为主的配套业态。
做好老盐河两岸湿地生态修复,以休闲康体、养生养老为方向,与衡水湖东岸联动开发,高品位打造生态康养品牌。
加快双创基地等新形态总部基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设立以互联网物流、大宗商品贸易为主的全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
推进衡水学院滨湖新校区、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建设,进一步延伸和发挥衡水一中、志臻中学等教育品牌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体系。
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挖掘生态优势、自然资源、文化禀赋,整合组建衡水湖文旅产业集团,建设一批以生态休闲文化度假为引领,集水上观光、运动休闲、文化研学等特色业态为一体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一湖引领、三区协同、多点支撑、廊道串联、智慧管理”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衡水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观光游。打造环湖廊道,串连、整合樱花岛、荷花园、海棠园等景观,培育绿道经济,形成富有特色、动静结合的旅游链条。以水上休闲为主题,加快冀州小湖及梅花岛、三生岛、老盐河等水上项目开发,拓展游船经济。
文化研学游。重点支持闾里古镇建设,建设成为集传统文化、研学旅游、商贸物流于一身的特色小镇,与冀州旧城街区、古城墙遗址构成隔湖而望、相得益彰的文化“两极”。
运动休闲游。建设篮球训练基地、气模滑冰馆等各类体育运动功能项目,全面整合慢行路、健步路等运动休闲资源,依托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事影响力,形成富有活力的体育休闲旅游区。
园博园区域建设综合性大型娱乐项目,扩展冬季、夜间旅游产品,打响休闲娱乐品牌。
第十八章打造京津冀绿色农产品基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统筹“稳粮食、调结构、减用水、促增收”,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现代都市型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强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一、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在“一区三带”(即石津灌区,滏东排河、清凉江、卫-南运河沿线)和其他水利条件较好、地力较强的区域,规划建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到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万吨左右。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季节性休耕和旱作雨养节水示范区、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区、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区,提高整体种植效益。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重点发展高效设施蔬菜、果品、中药材、辣椒、高粱、谷子、大豆等优质农作物。到年,建设万亩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万亩季节性休耕和旱作雨养节水示范区;万亩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区,实现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建设50万亩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区,果品总产量稳定在万吨。
三、大力发展“四个农业”推进科技农业发展。
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加工产业集群。深州市、枣强县等粮食生产大县重点推进小麦精深加工,在面粉、面条等初级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主食工业化,发展中央厨房产品,重点支持安平老家食品有限公司、枣强河北民思麦食品有限公司等中央厨房企业发展;安平县、武强县、武邑县等畜禽养殖大县重点推进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补齐牛羊产业链条短板,引进建设牛羊屠宰加工企业,重点支持上海梅林肉业与武邑志豪畜牧有限公司合作的牛羊屠宰及深加工项目,支持故城县谋划建设乳制品深加工项目;饶阳县、阜城县等果蔬生产大县建设仓储保鲜设施,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重点依托饶阳蔬菜生产基地,补齐蔬菜加工短板,力争中央厨房经济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积极拓展农业休闲、生态、文化、教育、体验等功能,推进农业与文教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饶阳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开展深州市、故城县农村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实施饶阳县田园综合体、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深州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项目建设,集中打造20个乡村旅游点、10个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到年,形成1小时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圈,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年接待人数达到万人次。
第十九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营造社会主义文明乡风新风尚,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一、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工程。到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以上。
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实施县乡主干道提级改造工程,畅通县乡主通道,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逐步完善建制村双车道公路网。“十四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0公里,构建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安全畅达的农村公路网。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鼓励农民、村集体组织、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地区消防水源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消防池、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管道天然气和LNG向村镇延伸覆盖;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持续加强农网网架建设,全面建设现代化农村电网;支持沼气发电及配套管网入户工程建设。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三、创建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搬迁撤并一批。
四、倡导乡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破立并举,推动移风易俗,摈弃陈规陋习,培育新型社会主义文明乡风。
第二十章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培育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运行。
推广中化农业“两自五统”和故城县“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金融保险”“五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到年,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家,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稳定在家、家左右,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0家、家以上。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
第二十一章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实现由集中资源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第二十二章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二十三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智能、绿色、创新为导向,着力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和城镇能级,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打造衡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一、优化城镇结构体系提升城镇发展能级。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和支撑承接能力,合理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推进武邑县、枣强县撤县设区,中心城区加快形成以衡水湖为中心的“一湖五区”发展组团。推动景县撤县设市,优先培育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深州市、安平县、景县、故城县4个县市发展成为高标准的Ⅰ型小城市,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加快推动县城建设。高水平打造重点镇,加快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进程。
到年,形成1个市域中心城区、7个次中心小城市、多个重点镇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生态宜居、承载力强、集约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核。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强城扩镇减村和融入现代化省会都市圈,推动中心城市扩能提质,以衡水湖为中心,形成“大衡水”组团式格局,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
全面提升中心四区品质:
桃城区围绕城市经济,大力发展航空运动、高新材料、职业教育、数字信息、智能制造、田园农旅等产业集群;
冀州区加快从县域向市辖区转变,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特色农业、生活性服务业,在产业布局上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现代化新城区;
衡水高新区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项目落地见效,努力打造全市经济制高点、产业转型新标杆、科技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加快滨湖新区建设,强化衡水湖保护,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综合承接平台,创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县城扩容提质。
坚持“小县大县城”理念,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治理城市容貌秩序、提升宜居环境质量为重点,促进县城建设高质量发展。开展县城智慧化改造。
支持景县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支持枣强县、武邑县、深州市、饶阳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支持枣强县、安平县、景县、阜城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武邑县、深州市、武强县、饶阳县、故城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市);支持饶阳县、阜城县争创全国文明县城提名,到年,全市争取省级文明县城全覆盖。推进重点乡镇建设。
积极推进乡镇建设,抓好建制镇功能提升和镇驻地社区建设工作,推动龙华、大营、古城、周村、赵圈、清凉店、前磨头、南王庄、建国、周窝等重点建制镇能级提升,发挥乡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在中心城市周边打造一批卫星镇,发挥中心城区重要组团功能。按照各具特色、功能完备、面貌改善的要求,重点强化乡镇服务功能,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提升乡镇综合实力。
支持景县连镇乡、深州市穆村乡等地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推动阜城县霞口镇、武邑县韩庄镇、饶阳县王同岳镇等地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强镇入库储备项目。
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工程,分类建设生态观光型、文化旅游型、产业主导型、休闲康养型、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等小镇,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二、提升城市和县域经济能级大力发展城市经济,高标准谋划建设中央商务区、示范街区、夜间经济商圈等城市经济新载体,推动现代商贸、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引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型业态;
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优化县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特色产业迭代升级“五个一”工程,探索建立产业指数发布机制和区域共享品牌机制,加快实现县域特色产业省级平台全覆盖,推动“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推动县城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城镇冷链物流设施、商贸设施、要素配置平台、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三、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精心搞好城市设计。
实施城市空间优化工程,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全面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细化中心城区各组团功能分区,在滨湖新区谋划打造“城市客厅”。
启动桃城西部新区、衡水高铁南站周边片区规划建设,全力推进滏阳河文化带建设,推进湖中体验岛工程、冀州古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的城市地标,集中展现城市特色风貌和文化底蕴。
积极推进城市体检。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雨污分流体系,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推动中水有效利用,逐步提升再生水利用率。
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合理规划建设充电桩、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积极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实施城中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社区及周边区域活动和综合服务设施。
积极培育现代社区,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打造整齐有序的城市环境容貌,创建一批美丽街区、精品街道。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
到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和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37%以上和36%以上。
第二十四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衡水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和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简化落户手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实行“零门槛”城镇落户政策。
落实农村籍大学生“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农村落户政策。实施有利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规范居住证办理流程和标准,逐步实现城镇非户籍人口居住证全覆盖。
深化“人地钱”挂钩,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改进土地年度利用计划分配方式,保障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用地需求和“三权”权益。到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左右。
二、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建立人才加入乡村机制,加大乡村青年人才扶持使用力度,健全优秀干部到村任职长效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全面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创新创业制度。
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落实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完善资金下乡机制,加强财政投入保障,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已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在资本市场同地同权,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广指数保险,建立乡村信用体系。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六个帮扶”工程,深化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管理,统筹配置乡村师资,推动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医疗服务配套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一批以慢性病管理为特色的乡镇卫生院,打造基层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同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基层防病治病与管理能力,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工程。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实现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
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及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布局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位置和设施。健全分级分类、多元投入机制,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探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养一体化”等管护手段,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第二十五章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发挥我市产业优势,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完善供给体系。
第二十六章挖掘消费潜力引领供需升级发挥地处京、津、济、石四大都市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瞄准大城市高端市场和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品质向中高端、消费形态向服务型、消费方式向线上线下融合型、消费行为向个性体验型转变,注重需求侧管理,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机结合,打造最具成长潜力的消费目的地。
一、扩大优质供给引领消费升级针对消费理念由“必需型”向“品质型”转变,提供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商品服务,增加智能、绿色等商品供应,引领消费升级向更精准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提升消费设施水平,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推动大型商贸综合体、现代中央商务区、消费体验馆等消费新载体建设,加快爱琴海国际购物中心、万达广场、衡百国际二期等项目建设,提升衡百、爱特、信誉楼等重点商圈配套设施。
主城区重点打造上海公馆、在水一方等特色商业街区,各县市区谋划建设1-3条特色商贸街区,重点推动建设故城县大运河历史文化风情街区步行街、枣强县民俗文化商业街、景县西城墙路步行街、深州市博陵古街等特色商贸街区。
引进中高端商业品牌30个,吸引知名品牌开设体验店、专营店,探索引进港货店、进口商品直营店,带动扩大消费。实施商品消费提档升级行动,提升高品质吃穿用产品供给水平,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加快推进汽车、家电消费升级换代,增加旅游、健康、养老、医疗、文化、体育、教育以及安全等领域消费的有效供给,全面激发消费活力。瞄准京津中高端消费市场,努力扩大优质农产品、高品质康养休闲服务供给能力,打造特色文旅消费目的地。
二、推动新兴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消费新模式,加快拓展时尚消费、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发展体验消费、无人零售、近场零售等新零售模式,以智能化、信息化、体验式消费促进形成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热点。实施信息消费提速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5G商用和智能产品推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融合发展,争创省级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县。
培育发展夜间消费,各县市区谋划打造1-2个夜经济特色街区,引导汇中广场、上海公馆、衡百国际、怡然城、爱特购物中心、忠义印象等大型商贸企业、餐饮企业和特色街区开展夜购、夜娱、夜宵等夜间消费服务。
三、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商圈,健全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持续推动交通、市场、物流、配送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电商和物流企业向乡镇农村延伸,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繁荣农村消费市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实施放心消费创建行动,加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创建力度,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着力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健全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开展消费满意度评价,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二十七章加强“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以固本培元、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充分发挥“两新一重”建设对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关键作用,助推供给结构迭代升级。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宽带衡水”,推进网络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建设超宽带全光网络,启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到年,建成光缆长度1.1万公里,5G基站8个。构建融合基础设施。坚持应用导向、需求导向,持续丰富“数字基建”应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点发展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新型经济性基础设施和智能校园、医院等新型社会性基础设施。
统筹推进配套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新能源充电桩,推进智慧灯杆建设,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扩大“无接触配送”智能取物柜投放,加快布局各类智慧零售终端。
探索数字基建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
部署创新基础设施。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坚持高目标、高起点、高要求,超前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打造多领域、多类型、协同联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区交通网络。
实施主城区道路畅通工程,打通城市断头路。
主城区谋划建设连通桃城区、滨湖新区、衡水高新区、冀州城区的城市快速路,改造提升南外环,谋划实施连接衡水北站、衡水站、衡水南站等重要节点的BRT(快速公交系统)线路,建设衡水北站BRT总站,形成铁路客运枢纽之间快速客运走廊带,提升组团城市通行效率。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公交线路,加快衡水市公交枢纽东站(停保场)、滨湖新区公交枢纽站(停保场)等公交场站建设,推进公交站牌改造,建设公交大数据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公交;
改扩建县市区客运站,推动城际公交、城乡公交实现全域公交化。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治理城市内涝。
推进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各县市至少建成1座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含消纳场、资源化利用设施)。
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行城镇污水工厂化处理全覆盖,加快建设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强力推进城市、县城、集镇雨污分流,城市新建区域全部实行雨污分流,同步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和城镇防洪及排涝标准,加快市政老旧管网改造。
到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以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低于75%,各县市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率达到97%左右。
三、打造京南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围绕促进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统筹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全面形成铁路、高速双十字交叉区位优势,提升枢纽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衡水高铁南站建成为集铁路、出租、长途客运、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适时启动衡水北站北广场建设工作,进一步改造提升衡水北站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枢纽区域核心作用。
加快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及配套联运设施建设,推进铁路物流基地、公路站场、物流枢纽等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实现货运“无缝衔接”,提高货运枢纽运输效率和综合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加快铁路网建设,重点推进便捷高效的客运铁路网络建设,优化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将衡水至周边相邻城市间的城际铁路出行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坚持新线建设与既有线路改造并举,建成雄商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铁路,谋划研究邢衡城际、保衡城际铁路、衡潢铁路,构建“三纵(京九铁路、雄商高铁、衡潢铁路)、四横(石德铁路、邯黄铁路、石济客专、石衡沧港城际)、两联(保衡城际、邢衡城际)”快速铁路网,实现大宗货物“公转铁”运输方式的转变。构建多层次公路网络。
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全面提升高速路网覆盖度,重点加快建成邯港高速衡水段,配合推进石衡、京德高速衡水段建设,构建“一环(大广高速、邢衡高速、衡水南绕城高速)、两纵(大广高速、京德高速)、三横(黄石高速、石衡-衡德高速、邢衡-邯港高速)”的高速公路网。
同时,推进衡德高速改扩建项目,谋划大广高速与京德高速衡水南联络线。完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
谋划建设衡水到雄安新区的快速干线公路。加大既有国省干线升级改造以及新增路线联网建设力度,推进国道G、省道S等项目建设,构建“两环、八纵、八横”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推动公路养护行业供给侧改革,逐步增加和完善普通国省道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或便民服务店等基础设施。完善市区周边路网。
规划建设主城区公路环线,缓解市区过境交通压力,打通深州、冀州等区县的重要运输通道,打造内通外联的快速交通网。
加大旅游道路建设力度,增强对各景点和旅游中心镇的衔接,强化旅游道路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航空设施。加快推进饶阳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推动故城军用机场改为军民合用机场,建成服务能力强、服务范围广、通达性能好的多层次通用机场体系,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区航空保障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全力推动京津冀民航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优化能源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
五、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第二十八章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把增加有效投资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创新投资工作举措,以有效投资促有效产出、保优质供给。第二十九章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以创建综合改革试验市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切实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大力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
第三十章扩大高水平开放以打造“东西开放轴”为抓手,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打造“东西开放轴”实施东出西联对外开放战略,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向东连接天津港、黄骅港和青岛港等临近出海口,向西近接石家庄机场航空口岸、正定自贸片区等枢纽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深入对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领域合作,打通连接中欧班列(欧洲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的运输通道,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开放。
以深州、安平等县市为重点向西联动省会,以景县、故城等县为重点向东南积极对接德州、济南,以武邑、武强、阜城等县为重点向东北对接沿海经济带,围绕本地特色产业,积极融入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依托“一港三基地多园区”,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桥头堡”。
“一港”,即衡水国际陆港,建设冀东南地区中欧班列集散地及始发站,提升进出口贸易企业产品商品流通时效,深化与沿海重要节点城市的经贸合作。
“三基地”,即建设安平丝网基地,打造世界丝网中高端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心;发挥故城机场区位优势,培育京南空铁物流产业基地,打造冀中南、鲁西北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枣强大营裘皮基地,打造全国裘皮时尚创新中心、产品展交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对外开放先行区。“多园区”,即加快推进武强经开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阜城经开区北京中华老字号食品产业园等中外合作园和省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培育枣强经开区大营国际裘皮产业园、深州经开区北京绿色家居产业园等中外、省际合作产业园。
二、推动开发区扩容赋能持续提升开发区发展能级。立足“小扩容、大提质”,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容、调区、托管,提升整合开发区,实现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拓宽开发区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
推动省级开发区明确目标、发挥优势、跨越发展,到年,衡水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亿元以上,枣强经开区、景县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以上,冀州高新区、武邑经开区、深州经开区、武强经开区、安平高新区、故城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以上,桃城高新区、饶阳经开区、阜城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以上,衡水滨湖经开区建成京津冀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
实施科技园区能级提升工程,推动衡水高新区积极申报国家高新区。“十四五”期间,省级开发区营业收入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开发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推行“亩产论英雄”改革,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加强土地收储,为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
以亩均效益为核心,以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以差别化措施为手段,完善激励倒逼机制,增强开发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激励机制,试点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创新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冀州高新区、武邑经开区、饶阳经开区、安平高新区建立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鼓励引导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区,由专业运营主体负责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投融资、专业服务等。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按照“一园区一特色”原则,各省级开发区围绕“32”市域主导产业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集群、培育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划定全市50个重点片区产业定位,合理布局内部产业集聚区......
三、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外贸精准帮扶行动”,加大外贸支持政策落实力度,鼓励外贸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鼓励企业注册海外商标、申请相关产品认证,提升“衡水制造”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推进安平五金制品基地、故城裘皮基地、枣强大营裘皮基地3个国家级和武强乐器、景县机械制造、桃城精细化工3个省级出口基地优化结构、塑造品牌、强力营销、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品牌展会,在办好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会的同时,围绕我市乐器、橡塑、采暖铸造、玻璃钢、智能储柜等特色产业,谋划一批专业性、国际性展会。
加快推动枣强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打造出口产业示范集群。
“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5%以上......
四、推进国际合作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借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传统产业领域以在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为重点,高新技术领域以在发达国家开展并购投资先进要素为重点,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样板,培育我市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聚焦中建材迪拜公共海外仓等重点国别区域,引导和鼓励我市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入园,参与我省境外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抱团发展,构建国际化产业布局。
第三十一章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十二章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和保育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十三章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污染防治重点领域,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三十四章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绿色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第三十五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
第三十六章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夯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十七章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弘扬衡水特色传统文化,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新时代衡水特色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弘扬衡水传统文化实施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程,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力度。
加强冀州古城、安济桥、景州塔、宝云塔、庆林寺塔、盈亿义仓等重点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深入挖掘董子文化、内画艺术、剪纸文化、佛塔文化、年画文化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衡水文化资源,发扬壮大传统手艺、曲艺、民俗等民间文化,加强衡水老白干工业遗产保护,延续城市文脉。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打造独特的衡水历史文化品牌。实施《文化衡水》丛书编纂和《中国·衡水》文明课题研究工程,形成衡水文化的权威解读和全面展现,构建衡水文明话语体系,提升衡水文化软实力。
二、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开展大运河文化遗址遗迹考古和挖掘,重点加强华家口夯土险工等世界文化遗产点的保护和修缮。实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大运河两岸的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实施大运河文化展示传承工程,统筹推进大运河各类博物馆、陈列馆及展示点规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运河文化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创作一批大运河文化题材文艺作品,筹办运河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高品质文化活动,塑造“大儒之乡、生态运河”品牌,将衡水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
到年,衡水运河沿线文化遗产梳理甄别基本完成,并得到有效保护,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形成。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内首个马拉松博物馆和衡水市职工之家(工人文化宫),支持衡水市博物馆、衡水内画博物馆等发展,开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行动,推行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的总分馆制,到年,实现所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创建新一批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的服务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大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管护水平,全面提升设施教育功能,开展以弘扬烈士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培养一批名家名人,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具有衡水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将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主阵地,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第三十八章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瞄准文化市场消费特点和未来趋势,支持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文化与旅游、音乐、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乐器、内画、雕刻、广播电视通讯设备、美术画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冀州游乐设施制造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强县、文化产业集群和知名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形成政策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市场活力迸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新上超亿元文化产业项目2-3个,到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二、实施文创产品开发工程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系。
推动创意、科技、时代等元素融入内画、老白干、年画、剪纸、毛笔等民间特色工艺品制作,形成新业态,释放新动能。
支持建立文化产品创意和研发中心,谋划建设衡水文创产业园,加强文创产品的集中展示、体验、参与、生产和销售。推动报业、广电、演艺等产业拓展创新,大力发展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展览设计、动漫游戏、咨询策划等创意设计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浓郁衡水地方特色、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文化产品。
三、实施音乐产业提升工程突出地方特色,以音乐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打造中国音乐名城。
依托衡水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作办学,提升音乐教育水平,着力培养音乐产业发展人才。加快周窝音乐小镇、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深州乐尚小镇、饶阳民族乐器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推动武强县、饶阳县分别建成中国最大的西洋管弦乐器生产基地和民族乐器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艺术培训、乐器展销、音乐体验、音乐经纪等产业,定期举办周窝音乐小镇原创音乐节、青春音乐学院大学生音乐节、民族音乐大赛,叫响音乐文化品牌。
四、实施马文化产业培育工程聚焦引领马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滹沱河景观带、滹沱河观光养殖线、文化康养线、科技贸易线、国际马业赛事中心、国家马匹专业调教训练中心、国家马科技成果转化及双创孵化中心、现代马业人才培养交流中心、马匹交易中心、优质马繁育中心的现代马产业发展空间体系,加快马术文体小镇核心区建设。
积极发展马术教学,建设马科学、马文化、马教育、马产业培训基地。积极对接雄安新区,建设马匹培育、养殖、交易的现代化新兴市场,积极推动现代马产业与国际接轨,全力打造集马术竞技、饲养及马术运动相关产品为一体的京津冀最大的马产业基地。叫响“中国十佳最美黄金赛道”品牌,持续办好中国马术节、中华民族大赛马、国际马联FEI马术耐力赛、中国马球公开赛和中国年青马大赛等系列活动。
第三十九章推动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定就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注重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就业政策重点,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以上。
一、鼓励发展就业新形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大力发展零工经济、夜间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扩大就业空间。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二、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要位置,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优化行业结构,壮大人才队伍,增强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吸收本科学历以上人才3.5万人。
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巩固与京津等地劳务协作,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推荐到公益性岗位从事保洁、保绿、保安等力所能及的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征集就业岗位信息,采取“互联网就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小型化、个性化、专业化招聘会。
四、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深化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性收入分配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落地。
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鼓励企事业单位对科研人员等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扩大工资分配自主权。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薪酬调查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工资标准调整政策。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产品,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合理调节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四十章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构建普惠优育、学有优教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基础教育,突破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放大教育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工程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着力构建以公办为主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2所公办日托制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稳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建立和完善民办普惠园补助奖励政策,增加普惠园数量,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2所普惠性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到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
二、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按照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强化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深化义务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加强城镇标准化学校建设。
到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0所,打造所优质均衡示范校。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殊学校建设,到年,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办学标准,完成衡水市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实现适龄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零拒绝”目标。
三、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以新高考引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充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各县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2-3所,实施衡水市第十三中学迁建扩容、衡水市第二中学扩建工程,新建滏阳中学。努力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推进衡水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擦亮衡水教育品牌。到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公办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四、实施职业教育创新突破工程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五业联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支持由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衡水市产教融合联盟,加强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企业密切联系,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或举办职业院校,与职业院校骨干和特色专业直接对接,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双元制”教育本土化模式,支持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德合作办学试点。鼓励将新建校园与产业园区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努力打造衡水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企业实践制度,落实职业学校教师全员轮训制度,探索建立新教师教育见习与企业实践制度。到年,建成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的专业布局,培养高素质“蓝领”技能人才5-6万人。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启动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实施学校整体迁建工程,以河北省首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为契机,推进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建设,对标“双高”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建成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谋划建设河北衡水健康科技职业学院、中铁电气化职业技术学院、衡水航空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结构,重点设立产业急需的新兴专业,加强民生领域急需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专业。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工程,提升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到年,各县市区职教中心(职业高中)全部达到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五、实施高等教育转型提质工程坚持开放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改革创新办学体制,积极引进京津高等教育资源。
以入选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为契机,推动衡水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优化院系布局,增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学院,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兴专业,强化二级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衔接,深化和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以“城校共生、产教融合”为鲜明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重点建设衡水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通过合作办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力争到年,建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完成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的建设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年,争取建成5-8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培育3-5个衡水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市属高校在学总规模达到4.5万人。
六、实施教育信息化2.0工程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探索教育教学和治理新模式,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发展。建设数字校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互联网学科教学创新机制,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泛在信息技术环境。以教育信息化引领衡水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
到年,完成衡水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各项功能,构建集约高效的全市教育云支撑体系。到年,教育信息化示范性中小学校达到所,80%的校长、教师能在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学习、交流、工作。
七、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健全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发展线上教育、老年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四十一章推进健康衡水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02.html